2022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 积累运用(10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分)
(2)               ,先治其国。( 《     ·大学》)。(2分)
(3)《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屈驾前来归附自己的诗句是“                  ”。(2分) 
2. 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以下体现横暴权力的一项是(   )。(2分)
A. 家长教训不懂规矩的孩子
B. 合同违约时要求对方赔偿
C. 封建君主对百姓提高赋税
D. 在图书馆里禁止大声喧哗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中国的科幻文学,                               
①不断将人类抛入陌生化的世界中
②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消解科学的枯燥与晦涩
③以颠覆传统文学的方式赓续中国文学传统的使命
④迫使读者从异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
A.④②③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材料
艺术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微的精神性生产劳动过程。一般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艺术家从先于主体的客观世界的体验中获得创作欲望,然后对客观世界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主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象”,这便是体验和构思的阶段。
②然而,艺术创作真正的困难在于,无论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阶段怎么样进行海阔天空式的想象,但从根本上说,艺术家若是不把他的所思所想通过具体的艺术语言凝定成艺术作品,则这一切还都是空的。正如雷诺阿说的,“一个人是在一幅画面前,而不是在一片美景面前立志要当画家的。”这里所提到的“艺术语言”,指的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媒介或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绘画的画面是以线条、形状、彩、明暗等艺术语言来构成;而音乐以有组织的音调、音、旋律、节拍来构成音乐形象。
③对艺术家来说,必须与他所无法回避的艺术语言作殊死的搏斗,努力克服表达的焦虑和语言的痛苦,才有可能穿过迷雾,看到霞光。这是因为艺术语言本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谁都可以使用,谁都可能早已使用过。艺术家在使用艺术语言时,极易陷入重复和摹仿别人的窘境。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著名的《影响的焦虑》中所指出的那样,时至今日,一切诗
歌的创作技巧都已被千百年来的诗人们用尽,后来者诗人要想崭露头角,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前人作品中次要的不突出的特点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以造成一种似乎这种风格是“我”首创的错觉。
④乔伊斯·卡里也曾以印象主义画家莫奈为例来解释艺术创作和艺术语言的关系:看莫奈的《日出·印象》《拿阳伞的夫人》《干草垛》等作品,我们无疑会惊叹于画面光线的律动、彩的丰富和彩感的强烈鲜明,由此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彩的感知已经被钝化到了何种程度!这能够说明绘画艺术家不仅在使用艺术语言,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表现出艺术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对艺术语言的功能加以挖掘和再创造,从而带给艺术欣赏者无穷的审美体验。若是没有这种对艺术语言的敏感,艺术就不会呈现真正的生命力,莫奈就不可能以他的印象主义画风开风气之先。
材料二
①一名参赛者用AI绘画工具生成的作品,在艺术比赛中拔得头筹;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竟然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一名中学生用AI绘画复现了莫奈的画风……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绘画的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引起了广泛的议
论。AI何以能够作画?事实上,AI绘画是一种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绘画的方式。先让计算机学习识别海量图像,再通过神经网络对图像和文字语言进行关联学习,最后实现只通过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对应图像的技术。
②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并不需要关心AI绘画的复杂原理。用户只需要输入各种与主题、风格、氛围有关的关键词,AI就会根据这些关键词在互联网浩如烟海的资源和素材中搜索、学习,最后糅合与拼接成一些符合关键词信息的画作。沈的语文课堂。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关键词条,不同用户输入会生成不一样的画像,这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喊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
③随着AI绘画的风靡,人们也不得不开始猜想艺术家是否会被科技“夺去饭碗”。有不少人认为,AI绘画终究不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产生这股热潮的驱动力根本就不是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但也有人认为,科技和艺术本来就联系紧密,科技只会有益于艺术创作,而不会妨害艺术创作。
3. 材料一第③段中“殊死的搏斗”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意推断,以下不属于“艺术语言”范畴的一项是(   )。(2分)
A. 舞蹈的造型服饰                   
B. 小说的人物形象   
C. 电影的特写镜头
D. 雕塑的材料质地
5. 根据材料一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 艺术创作可以跳过体验和构思阶段。
B. 诗歌创作要避免和前人相同的主题。
C. 创作之难在于艺术语言不易被发现。
D. 莫奈画出一般人画不出的彩效果。
6. 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7.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看法。(5分)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兄弟
胡炎
秋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
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
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
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
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
“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骨弱,有点发抖。
“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
“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
大奎笑得有点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年,哥。”
“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
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
“哥,那年你打了李狗娃,还记不记得?”瞎子转过脸,“看”他。
“这事儿你还没忘呢?”大奎笑笑。瞎子眼瞎,可心里透亮。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⑭“哥替我出气,我可忘不了。”瞎子也笑了。
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
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
“行行好吧!”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
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
“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
“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
“好好的,难受个啥?”
“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
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
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
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
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
“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后嫂,不挺好吗?”
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有汽车驶过,喇叭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
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宫,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
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噤若寒蝉。大奎像搂着一个孩子,把体温熨过去。
“回吧。”大奎说。
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
“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多少日子了。
“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
“你说,弟。”大奎看着他。
“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
“为啥?”
“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
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
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
8.第⑰⑱两段,写瞎子往老乞丐的碗投入纸币,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3分)
9.结尾处的画线句连用了两个比喻,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4分)
10.文中三次写到大奎的泪水,分析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分)
11.请从叙事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听泉》二首
〔明〕袁中道 
其一 其二
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 月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 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 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12. 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   )。(1分)
A.律诗          B.绝句         C.乐府          D.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