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感受伟大母爱
《我与地坛》饱含着浓浓的深情,描写了“我”残疾后从大地母亲——地坛那里获得的生命启示。本文通过如下三个方面展示母爱的伟大、神奇。第一、总写母爱永恒,古今中外被多少文人墨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吟咏歌唱,它如影随形般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旅程。第二、悄无声息的母爱默默无言,润物细无声。第三、命运的不幸,让年轻的生命失去了双腿,然而史铁生又是不幸中的幸运儿,涓涓细流般的母爱的力量给了史铁生“起死回生”的勇气。
关键词:史铁生 震撼 永恒 生命 母爱
史铁生作过北京知青,1969年赴陕西延川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潜心创作,发表了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成了当代文坛上独具个性的作家。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后,他变得失魂落魄、万念俱灰、痛不欲生。在百无聊赖之际,他摇了轮椅去地坛的公园里散心。就是这不知多少次地“散心”,让他在那里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思想搏斗,最后他终于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于是成就了它的名作《我与地坛》。乍看《我与地坛》这个标题,毫无吸引人之处,偶然
间我通读了全文,便情不自禁地想写点什么,想更透彻、更直白、更加毫不掩饰地让人看看古往今来无数次、无数人都在用各种形式讴歌的亘古不变的母爱。虽然我对于母爱的理解没有朱自清《背影》下父爱那么发人深省,也不能像阎维文的《母亲》那样能成为千古绝唱,但我却是用我的真心和史铁生一起聆听到了母亲那无言的教诲,无声的叮咛和她那毫不张扬的、无私的、令人刻骨铭心的爱。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务处
美丽的烟花1、回家的感觉真好 母爱,是人类歌颂的亘古不变的主题。
古往今来,各个民族都有用各种语言讴歌母爱的诗词歌赋。自从人类创造了历史,母爱就成了人类歌颂的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及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圣洁、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吧。《我与地坛》追忆了母亲生前的种种细节,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对我包容的、坚韧的爱。当“我”遭遇“失去双腿后成了废人”的致命打击后,她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也没有逃避,更没有退缩,她只是变着法儿让“我”高兴。这在当时是无人理解、无人分担的,因为命运的折磨已经让年轻的儿子来不及为母亲着想就精神崩溃了,母亲独自一人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令人难以
想象又不得不承受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重压。母亲的勇敢在于她的坚韧不拔,在于她对我炙热的爱。因为爱我,所以母亲 “放纵”我,“放纵”我一个人到那古园中“想怎样就怎么样”,而这种“放纵”却不是母亲为了去做她自己的事而无暇顾及我的那种“放纵”,不是像现在有的母亲那样为了她自己的自由生活而对儿子不闻不问的“放纵”,这里,一面是母亲“放纵”的我,一面是母亲时刻为我揪紧的心。怎样评价母亲对我们的情感呢?我们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看母亲给了我们多少可爱的玩具,也不能看长大后母亲给了我们多少华丽的衣裳,更不能看母亲给了我们多少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母爱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的,需要我们用敏感的触角来洞察母亲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在《我与地坛》里,“我”残疾后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想过母亲的感受,而当“我”从迷茫中走出来,懂得了母亲的艰难、困苦、无奈与无助的时候,想到母亲为我付出那么多的时候,我真地很想报答母亲,可是一切都晚了。想到“我”的终生的遗憾与惋惜,我得说,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养育儿女,都时刻饱含着母亲的艰辛,都时刻凝结着母亲对我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爱。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牵动着母亲的心,我们应该给母亲多些理解和体贴,应该尽我们所能为母亲多分担些劳苦和辛酸。感受着这善解人意的母爱,不由使我想起伟大的诗人孟郊,他曾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抒发自己的爱母情怀,来歌唱那千丝万缕的母爱,他赞扬母爱如阳光之煦育着春草,那情那意是儿女永远报答不完的。如果说这份密密编织的母爱离我们太遥远,那么,读到《我与地坛》中母爱的力量,忽地闪现在眼前的汶川地震中那震撼人心,令多少人潸然泪下的新闻画面:“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那一刻,地动山摇,顷刻间许多房屋成了废墟,铺天盖地的死神呼啦啦向着善良的人们伸出了罪恶的双手,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刹那间消失了。转眼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废墟中救援人员发现惊人一幕,女人诡异的死亡姿势让人震惊,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而在她变形的身体下面护着的是一个被包裹好的毫发未伤的婴儿。”她用她柔弱的身体撑起了一座“大山”,她用爱护住了孩子的生命,这一幕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魂。地震来袭时,面对倒塌的高楼大厦,面对残忍的山崩地裂,无数母亲本能地挺身而出,用怀抱为孩子搭起了最伟大的庇难所,用柔弱的血肉之躯为儿女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那一刻,是母爱让她们本能地蔑视死亡,用血、泪、乳汁让自己最后的爱汇成儿女生命的源泉,创造了一个个看似根本不可能的生命奇迹。那份爱,草木为之动容,山河为之震颤。在万千的困难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同死神较量,而正是母爱的神奇力量使多少害怕蟑螂蚂蚁,在
飞禽走兽面前魂飞魄散的母亲在面对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死神时却如此地从容、镇定!生活中不是每天都有地震发生,不是每个母亲都有机会面对生死的考验去呵护儿女,然而,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流淌着母亲点点滴滴的、细致入微的爱,而这种爱,需要我们用读《我与地坛》的耐心去读,去领会,去理解。
2、母爱无言,润物细无声。
alt升高我们大家对那首被世人千古传诵的《春夜喜雨》都不陌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懂得自然的需要,在春回大地的时节迎着万物所需,随着微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而在《我与地坛》中,“母亲”不正如这知时节的“好雨”一样,“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的心是痛的,是千疮百孔的;她知道在儿子万念俱灰,一时间不到工作,不到出路,几乎什么都不到的迷茫之时,絮絮叨叨地在儿子耳边喋喋不休地开导、安慰、劝说都于事无补。因此她忍着内心大得不知道比儿子大多少倍的苦痛,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我”没有提过,她曾在无人的夜里悄悄地流过多少泪,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在“母亲”焦灼而耐心地等待他从天坛回来的无尽黑暗中,她的眼里会盛满多少辛酸又苦涩的液体,即使这样,她依然默不作声。
与之相比,我想我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在儿子刚刚学会走路不久时,有一次回老家,在我和家人拉家常的时候,他偷偷地溜到闲屋里的角落里,我们好几个人到处他,可儿子在那都毫无声响,我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叫喊着吼向家人:“快!快!快啊!”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疼爱子女是每个母亲与生俱来的情感,然而爱的方式和方法却各有千秋。有些母亲因为“望子成龙”而不惜“拔苗助长”,有的母亲对子女“嘴里含着怕化了,脑袋顶着怕吓着”,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或者听到,每当母亲看到儿女遇到麻烦、危险时,母亲的伤心是不言而喻的。面对儿女的不幸,一般的母亲往往失声痛哭,哭得是肝肠寸断、天昏地暗,这是对痛苦的一种释放,或许就是如人所说:“哭吧,哭出来了,就好多了”。可是当面对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时,“母亲”却欲哭不能,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倔强地每天摇着轮椅到一个废弃的古园——地坛中去,她更不知儿子在那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需要一个母亲怎样的心胸去承受和忍耐?虽然“我”残废了双腿后,母亲的痛苦是加倍的,虽然“我”独自一人出去一个废弃的园子里母亲是何等坐卧不安,心神不安的,可是她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但终究不敢问,她料想“我”不愿意让她一同和我去,所以她从未要求和“我”一同去,每一次,儿子要走的时候,她就那样默默无言地帮儿子准备,帮儿子上了
轮椅,看着儿子的轮椅摇出小院,那时“我”不曾想到“我”不在家的时候,母亲的日子是多么地难熬,她是怎样一分一秒地熬过的、担心过的。尽管这样,“母亲”仍然不要求“为我想想”。待到我再次出去的时候,她还要呈着刚强对我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有的时候,“我”出去太久了,“母亲”就到园子“我”,可是她不能让“我”发现,只要见到“我”在园里好好的她就默默地走开。如果不到“我”,她就四处张望,她的视力不好,要在那漫无边际的地坛里寻到默不作声地在那里呆想的“我”,就像在寻海上的一条小船,每一次她不到“我”的时候,她都是那样的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了多久还要多久,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我’决意不喊她。”然而,或许母亲比“我”更“倔强”,她终究没有喊“我”,依旧那样好像怕惊扰了一个熟睡孩子的美梦一样默默不语。母亲所做的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眼中似乎丝毫没有察觉,“我”依然每天摇着轮椅,倔强地到地坛里想坐多久就坐多久,而“母亲”也就那样日复一日地,帮“我”准备,送“我”出小院,然后在茫然地等待中熬着日子。虽然当时的“我”没有清醒自己不该如此的“倔强”,更不必如此的“羞涩”,可是,苍天有眼,就是这涓涓细流般的绵绵母爱,在无声无息中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田,当母亲“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也就是在她的儿子快要用纸笔撞开一条幸福的路,该让“母亲”分享我一点点快乐的时候,她终于熬不住了,
上帝召她回去了。而那时,“母亲”才只有四十九岁,“母亲”的生命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母爱却汇成了一条奔流不息小河,不知疲倦地时时刻刻滋润着我的生命。
读后感50字左右3、 母爱给了史铁生 “起死回生”的勇气。
冲淡 母亲走了,她用她短暂的一生分担了“我”的忧伤,用她有限的生命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我”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中完成的。失去双腿后,“我”每天到地坛中“散心”,正如“我”所说的:“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在那个园子里,有时“我”坐一会儿就走,有时也坐到满地是月光。在生死之间,“我”不知多少次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一只脚已经迈到了死神的边缘又抽了回来。最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争辩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我”想在死亡的边缘我能经得起生死的考验,这得益于母亲给我的那份理解和支持;得益于母亲给我那份独立思考的宁静和包容;得益于大地母亲---地坛给我的那宽广的胸怀,它得以让我思想感情的骏马在它的上面肆意驰骋。这一切,我感谢地坛,更感谢母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想通了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只要留住了生命,怎么生却不是在某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事。这或许是魔鬼,死死地纠缠我们一生,也许是恋人,忠实地陪伴我们一生。“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园子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是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在那里,在没有母亲的“窥视”中,“我”反倒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这话的真正含义,她这实际是自我安慰,是暗自地祈祷,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而当时被命运撞昏了头的我却不懂母亲的心。想到了母亲对“我”所做的一切,最起码,她希望我活着,进而她应该希望我“身残志不残”而幸福地活着。想到这些的时候,“我”想该是我弥补母亲,给她一点慰藉的时候,也该“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自省之后,在地坛-—大地母亲宁静的怀抱里,我幡然醒悟,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晶莹澄澈的新境界。这其间,地坛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启示者,同时又是“我”思想转变的见证人,那些刻印在地坛身上无处不在的轮椅车辙轨迹,都见证着“我”艰苦的哲学思考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
母亲带着对“我”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留给“我”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痛彻心扉的悔恨和
无法弥补的遗憾。“我”只有把“我”对倔强和羞涩的忏悔变成泣血的忠告:“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是什么力量使“我”从悲观漠然到赞叹、讴歌,进而热爱生命?是地坛!是母亲!所以“我”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生命”。是啊,大地母亲哺育和培养着人类,永远赐予人类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们依恋着她,感谢她,正是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我”获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信念。正是母爱那一双无形的手在牵引着我,才使我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才使《我与地坛》得以永生!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它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无人能及的旷世包容的母爱,那活了一生为儿子担忧了一生的慈母情怀,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论透的,即使桦林作笔,海水为墨,书不尽母爱的一丝一毫,写不清千丝万缕慈母情。想要更深地理解史铁生眼里的母爱,只有亲读《我与地坛》;想要更透彻地读懂母亲的心,只有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心去体会母亲对我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包容和关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