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子夜吴歌·春歌》的赏析
第1篇:唐诗《子夜吴歌·春歌》的赏析
【原文】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赏析】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注释】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
④“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译文】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子夜吴歌春歌经典唐诗赏析
子夜吴歌·春歌
作者:***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赏析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
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注释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
④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
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译文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子夜吴歌春歌经典唐诗赏析]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
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唐诗《子夜吴歌·夏歌》赏析
唐诗《子夜吴歌·夏歌》赏析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
子夜吴歌·夏歌
作者: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子夜吴歌》唐诗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子夜吴歌 秋歌
【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
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
良人:指丈夫。
罢: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