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再以《再别康桥》为例:卢沟谣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如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党参的功效这是吉鸿昌将军在英勇就义前的最后一刻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之作,也是他的崇高品质、坚贞操守、对中国革命赤胆忠心的写照。因此朗读时要力求表现出抗日英雄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读出抗日英雄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如陈然《我的自白书》: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和蔑视,表现革命战士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朗读时速度就要把握的稍快一些。
宿舍最好的大学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再以吉鸿昌的《就义诗》为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前两句中“恨”和“羞”两个字要重读,后两句
中“破”和“惜”字要重读,“何”字音调上扬,“惜”字前停顿要稍长一些。这样处理,能更好地把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抒情诗。我勉强想登高饮酒,可是没有人送酒来,遥想长安故园的菊花,该是在战场的断墙残壁间寂寞地开放着。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念亲的之情,而是充满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豁达开放的人总爱把眼光投向景最美丽的地方。战士思乡,浓烈而浪漫,条件的艰苦不妨碍精神的浪漫。精神的人是谁也奈何不了的。《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作了示范,这里截取片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一路上小心
《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五、把握抑扬顿挫
我们有时听到老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概略地说“好好地朗读”“要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朴的朗读为优美高雅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老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
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试举几例:
携来百侣曾游。
平平仄仄平平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词作本来就按平仄格式填写,平声、仄声、入声错落有致,平声悠扬,仄声、入声短促,自然而然地产生抑扬顿挫。这里平声突出,两词句连贯下来平起又平收,声调以悠扬为主,表达了词人回忆往昔生活的舒缓心态、悠然心语。或许有人说古诗词格律使然,现代诗歌未必作如是观,不然,徐志摩诗作就极尽现代白话诗语的艺术特,颇有不亚于前贤的吟味效果。
轻轻地我走了,
平平仄仄
正如我轻轻地来;
仄平仄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语调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林四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紧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这动词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 ):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紧促():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此长句为排比句之一,极显气势,字字紧连,间不容发,一气呵成)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文字是显性的,“诗”是隐性的,诗的抑扬顿挫隐藏其中,非有眼力者不得见识;文字排列的诗呈一种呆板的线性、平面的状态,朗读者务必使之“立体化”,生出灵性来。例如《雨巷》: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