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
①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②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③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
④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⑤我没有说什么,只泫(xuàn)然(指眼泪滴下来的样子。)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 在横线上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1分)
2.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人第三段的括号内(只填序号)。(1分)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佬,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4.在第⑥自然段中最后一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1分)
5.下面语句写出了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卵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腊八粥
2.文章涉及“我”家五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孩子们,“我”的第三代孩子。
3.C
4.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5.孩子们和孩子的妈妈两代人,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6.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感动;并由此触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周总理的纪念。(对母亲和周总理的怀念)
7.为下文记叙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作铺垫。
故乡的黄梅戏
——周代进
(1)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
(2)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孩童唱出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高难度表演,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3)记得在家乡种田的日子里,家乡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飘浮着黄梅戏的声音。
(4)白天劳作之时,由于那个时段“公社化”的氛围,人们通常是集中在一起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就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尤其那七仙女“看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个人都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悠扬、唱得够味、百唱不厌。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遥相呼应,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空。
(5)夏夜纳凉之际,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小凉床,来到村郊菱荷夹杂的塘边,不一会便哼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上背上拍打蚊虫的同时,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夜深了,唱累了,有的
开始打睡瞌,少数睡意未至的亢奋者,便和着轻风、和着菱香,高谈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人物和唱经,讲着许多黄梅戏的故事。那时候,每个夏夜仿佛都是黄梅戏的欣赏研讨之夜,人们在这欣赏和研讨中忘却了自我,忘却了时光,忘却了所有的忧愁和烦恼。
(6)秋冬的夜晚,虽然人们很少聚集到塘边,但黄梅戏的声浪仍在夜空中流淌。如果你从村庄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你一定会不时地停下脚步来,去寻萦绕飘渺在你身边的戏曲声。刚进村庄,你可能会听到那吹奏着黄梅戏曲调的悠扬笛声,向前走一段,又传来黄梅戏中的经典乐器二胡的拉奏声,偶尔还有口琴、手风琴等等。这些乐器发出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她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乡村自发的黄梅戏交响曲。
(7)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生产大队注定要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新年伊始,则是各生产小队轮流搭起露天高台,请大队的“戏班子”来表演节目。虽然隆冬的夜晚,寒风使劲地吹,甚至天上飘下零星雪花,也赶不走那黑压压的不知从哪里赶来看戏的人。
(8)往事悠悠,如今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好象家乡就在自己的身旁,于是顿然充满自信和力量。
(9)黄梅戏,故乡的情感在流淌!
1.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有关“故乡的黄梅戏”的几个情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4)(5)两段都用到了“自觉不自觉地”这个短语,试分析这个短语写出了人们对黄梅戏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七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年级的的母亲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如何理解第八段中“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四个:劳动放“歌”,塘边献唱,村庄合奏,春节汇演。
2.表明黄梅戏已经浸到人们的骨子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常常就“自觉不自觉地”唱起来,表现了人们对黄梅戏的热爱之情。
3.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侧面表现了人们对黄梅戏演出的热爱之情。
4.因为黄梅戏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只要一哼起黄梅戏,就如同回到了故乡,使自己不再感到孤单。
北京的四合院
--赵济众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建筑布局。这种建立在家庭联系与私人交往上面的传统布局,已经历了数代人,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的宝贵因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