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2020年2月第33卷第1期
Feb. ,2020Vol. 33 No. 1
论香港邵氏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原著小说的情节改编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拍摄的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中的同名 小说篇章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庙内上香,邂逅定情”的情节开端,删略了原著中
情乱夜中环的男女狎昵描写,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悬念、误会、巧合等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并借黄梅调唱段来 揭示人物内心、推动叙事演进。这些改编创作表述有效彰显了原著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 传奇彩与奇趣意味,
使原著在被转换为影像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与审美趣味。对该
片改编实践的探究有助于系统梳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的现代传播历程,也 为深入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电影艺术家对此类古典小说的认知与诠释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关键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情节改编;情节戏剧性;黄梅调唱段
中图分类号:J905;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 ( 2020) 01 -0057 -05
作为上世纪60,70年代在香港影坛占据主导 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拍摄了一系列
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历史轶闻及古典名著的古装
片,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4)便是这类邵 氏电影中的重要作品。该片改编自《醒世恒言》中 的同名小说,表现了一见钟情的孙玉郎与刘慧娘、
裴政和徐文姑因错拿信物致错认爱人、错误提亲。
之后,玉郎深恐其珠姨嫁与早已结亲、却患病在 床的慧娘兄刘璞而贻误终身,故乔装代出嫁,并
在刘府与慧娘相认而顺势成就姻缘,裴家、徐家闻 听此事后,请乔太守裁决,后者巧点鸳鸯,成就了三
对佳偶。该片不仅对原著情节进行了较为合理的
裁剪与生发,还将黄梅调唱段与叙事发展、人物内 心揭示等方面有机融合。
一、原著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小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情节开端对刘家
一双儿女刘璞、慧娘性格、容貌进行了介绍,并言及 二人已分别与孙寡妇之女珠姨、裴九老之子定亲。
在此,小说对主要人物及其基本关系等背景信息进
行了说明,并为之后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做了铺垫。 而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则对此进行了改易与 生发,以孙玉郎、慧娘、裴政、徐文姑各自与其家人
恰巧都在庙内进香为始,表现了孙玉郎与慧娘、裴 政与徐文姑一见钟情,却在惊慌中相互错递了扇
子、丝帕等信物的情节。该片在开篇伊始虚构的 “庙内上香、邂逅定情”情节不仅汲取、化用了《西 厢记》等作品特殊的叙事模式,而且还赋予了这一
虚构情节诸多功能。首先,对于原著中孙玉郎、慧
娘等人的爱情萌发、升温以及最终的结合作了更为 合理的艺术铺垫;其次,以错认爱人、信物错拿的戏 剧性情节在原著男扮女装、代嫁人这一奇巧情节
的基础上,令原著叙事更富跌宕起伏之妙;再次,以 这种开端阶段的一见钟情模式来构成孙玉郎、慧娘 之间的情感基础,极大地弱化了 “嫁”入刘家的孙玉
郎在身份暴露后却与素昧平生的慧娘骤然相爱的 突兀感。在电影作品中,“情节结构的开端除交代
收稿日期:2019-12-16
作者简介:王凡(1984-),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的影视改编。
王凡:论香港邵氏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著小说的情节改编
时代、地点、人物外,主要是反映作品中矛盾冲突的起点,引出主要矛盾的起因,或同时点出次要矛盾,或设下次要矛盾的伏线,为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发展打下基础o,,[1]114而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通过对原著情节开端的艺术生发不仅实现了上述功能,也使原著爱情故事的整体发展脉络更显合理与自然。
在以情节铺衍来对原著开端进行铺衍的同时,该片还对原著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必要的淡化与删略。“由于电影容量上的限制,电影剧作不可能像题材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那样描写数量众多的人物,通常是集中笔力写好一个或几个作为矛盾冲突主体和情节轴心的主要人物。至于次要人物则往往不花费过多笔墨o,,[1]108<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虽仅为《醒世恒言》中的一篇小说,其叙事容量只相当于一部短篇小说,然而,在将该小说整体移植的过程中,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主创者为使情节叙事更为集中、紧凑而仍对该小说的一些旁置情节与人物进行了删减,这主要表现在该片聚焦于孙玉郎与慧娘偶遇相爱以及他代出嫁并引发一系列风波的情节,而侧面表现了裴九老催婚而不得后隐忍不言的情节,删去了都管李荣惹是生非的情节。与之相比,该片更对原著小说中的性描写进行了淡化、删略。该小说对不明真相的慧娘陪伴代成亲的孙玉郎共宿时,二人的特殊行为有着一段详细的描写[2]153-154o这段情节一方面细腻地揭示了孙玉郎与慧娘在因情难自禁而床笫亲昵之际,慧娘识破孙玉郎男儿身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二人特殊行止尤其是涉及到性器官方面的过细描写又透射出狎昵、猥亵之意。这一描写反映了晚明社会人性解放思潮对原著小说潜在影响,然而,但该小说被改编为一部以爱情、喜剧为主要元素的电影时,这方面的内容无疑是无法被如实搬上银幕的。故而,该片对此情节就进行了艺术性的淡化和删略,展现了二人在海誓山盟的心迹互表后,画面镜头从坐于床榻边的二人摇向外屋,宜对墙上的大红“喜”字以及正在燃烧的婚庆蜡烛。正是在这一派温馨喜庆的氛围中,影片巧妙淡化了原著在此的男女狎昵书写,并未沦为纯粹展现男女房事的一般低俗之作,而是以一种含蓄方式通过“喜”字、红烛象征性地揭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节内容。
美国电影学者霍华德•苏伯曾说:“如果原著小说广受欢迎,电影创作者改编时往往会缩手缩脚,不知改动多少才算合适o,,[3]17而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原著小说搬上银幕时,既没有亦步亦趋,也未过犹不及,其对原著情节进行了略显大胆而又较为合理的增删改易,不仅适应了文学向电影转化的需要,而且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强化了作品的戏剧性与曲折性。
二、原著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张兵先生在论及《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篇小说时指出:“'奇’是构成这则小说情节结构的美学思想的核心。⑷如”可以说,这篇小说以孙玉郎、刘慧娘由相爱到结合的曲折过程为主要叙事线索,以另一对青年男女的婚恋为副线,二者一正一辅、相得益彰。“在全篇不算太长的篇幅中,弟代姊嫁,姑嫂拜堂,孙、刘两家的计中计、错中错,巧妙争斗,令人目眩神迷。”⑷⑷因此,以薛、罗臻为首的影片主创者为了能够呈现这篇小说的叙事奇巧构思而有意通过“古典叙事电影”⑸的典型模式来对其进行现代重构。这一戏剧化电影模式“强调戏剧的完整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⑷,亦即“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口炉,通过悬念、巧合、误会等方式“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⑴36而邵氏电影基本都是这类具有较强戏剧性的影片,作为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亦不例外,该片同样借助各种手法来推进叙事演进、强化矛盾冲突,使原著情节更显曲折盘桓。
设置悬念是小说、戏剧、电影等叙事艺术构建情节的重要手法。“剧情中被悬置的、迟迟未能知晓结果的事件与命运,都可以被称为悬念。”[8]正如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所说:“悬念是保持观众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9]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主创者正是在原著情节的基础上有意强化了悬念。影片开始的“庙内上香,邂逅定情”一段在表现孙玉郎与慧娘、裴政与徐文姑互生倾慕却错拿信物的情节时,令观众不由自主地为他们将经历怎样的波折、是否能终成眷属等未知信息产生了期待心理,在使观众陷入这种不可预知的戏剧化情境中时,悬念效果也由此生发。而当孙家闻知刘璞重病在床,深恐珠姨终身被误而踌躇不定时,孙玉郎心生一计,但影片在此并未如小说那样宜接展现了孙寡妇决计让玉郎代出嫁的情节,而是画面宜接一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33卷第1期
转,出现了翌日刘家预备迎亲的场景,便令观众在此对玉郎之计到底为何浮想联翩,悬念效果也随之产生,宜至玉郎男扮女装现身刘家成亲,这一悬念才得以化解。在影片结尾,当裴、徐、孙、刘几家人对薄公堂,请乔太守裁决,此时又令观众对其将如何裁决产生期待心理,当最终乔太守巧配佳偶,影片归于大团圆结局时,自影片开端处便已生发的几对有情人是否能情归所属的悬念也由此化解。可以说,该片铺设了层层悬念,其中既有照搬原著的悬念(孙玉郎、慧娘等青年男女能否终成眷属),也有改编者匠心设计的悬念(玉郎为解出嫁危机所施何计);既有贯穿全片的整体悬念(几对有情人能否如愿结合,其又将经历怎样的波折),又不乏局部性悬念(玉郎所施何计,乔太守将如何裁决),既有前扬悬
念(观众已知孙玉郎与慧娘、裴政与文姑之间错递信物,但他们四人却全然不知,观众关注着这一误会将如何化解),又有后昭悬念(几对有情人能否最终结合)。可以说,导演在此将不同机制的悬念融入于情节的改编中,利用电影艺术中“令观众习惯从我们只给他们的一部分去猜知全部”⑼]的审美原理,将悬念的戏剧张力发挥到极致,令观众始终被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结局所吸引,由此在原著情节的基础上显著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观赏性。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除了铺设大量的情节悬念外,还通过其他手法来再现与彰显原著小说“以奇谋篇、以巧布局”⑴啲情节构建理念。巧构人物间的误会是戏剧化电影时常运用的艺术手法,该片一切情节矛盾冲突实际上皆是萌发于孙玉郎、慧娘等青年男女入庙上香时错递信物这场误会,这从侧面映射了该片主创者对于巧设误会这一手法的娴熟运用。与此同时,该片还运用了巧合、偶然化的手法,影片开端的四人邂逅就完全是机缘巧合。刘璞患病后,刘家父母欲暂掩真相,以待其子完婚,却不想府内丫鬟桂香在药铺抓药时无意吐露内情,而被孙府中人所闻,并最终导致孙玉郎假扮其出嫁,这一情节突变正是源于桂香无意吐真情、孙府中人恰巧听到这一巧合性的情节设计。汪流先生在论及电影剧作时曾说:“打从开端部分点着矛盾之后,必须在发展部分不断深化矛盾,才能使它奔赴矛盾高潮;而如果没有不断地出现新的事件、新的转折,或新的推动力,是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将矛盾冲突推至高潮的。”说]以此来审视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其不仅在开端阶段就通过误会与巧合设置了孙玉郎、慧娘等人邂逅生情,却错定姻缘的戏剧化矛盾,更借助若干巧合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直至乔太守公堂巧配鸳鸯。故
而可以说,在该片中,虽然误会、巧合手法没有悬念手法运用得那样细密、频繁,但其对情节叙事的演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香港电影学者吴昊曾说:“乱点鸳鸯,爱情大斗乱,莎士比亚戏剧年代称’错配喜剧'(Comedy Er­
ror),我们中国戏剧亦古已有之,以《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最著名。”⑴]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正是
通过悬念的多层设置,误会、巧合的精心营造不仅彰显了原著情节环环相扣、腾挪顿挫的传奇彩与奇趣意味,也使原著的改编更符合现代电影观众的欣赏趣味与心理需求。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黄梅调戏曲片作为一种将黄梅调元素融入到影像叙事中的特殊电影类型,在上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有特殊的地位。“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长达二十余年的黄梅风潮中,以香港邵氏公司的产品质精量多,发展最为完整。自1958年的《貂蝉》到1977年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三十余部作品占去港台黄梅调电影所有产量的五分之三,不但成为黄梅调类型电影美学的塑型者,也宜接定义了所谓这个类型在影史上的意义。讥⑷可以说,“邵氏黄梅调电影是邵氏电影或邵氏影业王国中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片种/类型,也是邵氏电影或邵氏影业对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做出的最主要贡献之一。”[15]而影片《乔太
守乱点鸳鸯谱》作为上世纪60年代邵氏黄梅调电影的重要作品,虽然在影响力上难与同时期的《貂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影片相提并论,但其同样也体现出当时黄梅调电影的一些基本审美特征。该片共有17段黄梅调曲段,既有男女主人公孙玉郎、慧娘的唱段,也有刘母、乔太守等配角人物的唱段,亦不乏旁白女生合唱。这些唱段在婉转悠扬的旋律中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享受,更在情节叙事的推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唱曲来揭示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在孙玉郎、慧娘两位主人公身上体现得十分鲜明。如在二人初遇、互生倾慕后,影片分别呈现了他们各自一段的独声唱曲:
慧娘:看他温儒翩翩多年少,言辞
王凡:论香港邵氏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著小说的情节改编
风雅才华高,无意相遇在庙堂,有缘暗
把情丝抛。芳心倾羡怀中藏,一阵红霞
印脸庞,菩萨面前再求祷,但愿夫婿才貌
双。
孙玉郎:只见她百媚千娇,惹动我万种情苗。淡装束天然俊俏,她与我私
语轻俏。芳名不知晓,怎能把媒邀?良
缘难,盼望重见如花貌。
可以说,两段唱曲都以一种类似于内心独白的形式向观众宜观地揭示了孙玉郎、慧娘在庙内巧遇后对对方暗生情愫的内心活动,从而以一见钟情这种看似常规、但却十分有效的叙事模式开启了全片对于二人爱情之路的铺叙。除此以外,该片第一段唱曲揭示了孙玉郎风清气爽的愉悦心境,第四段唱曲投射了慧娘在欣赏寺内大殿画作时对美好爱情的企慕,第八段唱曲在睹物思人的画面配合下反映了慧娘对寺内巧遇意中人的甜蜜思忆,第十段唱曲以双人演唱的方式折射了孙玉郎与慧娘在前者“嫁”入刘家、同处一室,窃思对方因何酷似自己意中人的内心疑惑,这些唱段都生动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情感世界。
此外,影片还在人物对话中以唱曲来替代他们的言语,让他们直陈所思所想。例如当慧娘识破女扮男装、“嫁”入刘家的孙玉郎之真身后问及缘由时,孙玉郎便以“听说丈染病重,婚期逼近,不肯来成亲,哭哭啼啼真伤心,只怕丈遭不幸,误了这一生,情急智生扮钗,乔装新娘有隐情”的唱段道出隐情,从而消除了误会。之后二人“(同唱)相逢莫非在梦境,河汉双星正明哪!(慧娘唱)我与郎君心相印,纵死不嫁姓裴人。(孙玉郎唱)我与你佳偶是天成,永结同心订鸳盟哪!”的唱段则不仅反映了
二人重逢的惊喜之情,更让他们相互宜接表明心迹。除此以外,孙玉郎与慧娘在姑嫂身份的掩饰下于刘家花园中以对唱互诉浓浓爱意,当他要被迫离开刘家时,二人互诉衷肠,各自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男女对唱也都是以唱曲来代替人物语言、直接让其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
其次,以唱段来填补情节空白、推动叙事发展。由于电影作品叙事容量相对有限,当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时,无论原著篇幅长短与否,其原初的情节内容或多或少都会被加以裁剪、删略,以适应电影叙事的潜在需要。但在这一过程中,被删略的内容有时因电影情节连贯性、合理性的需要而仍需在片中进行交代,改编者就时常通过旁白、片中人物对话或其他方式来侧面交代这些情节内容。作为一部典型的黄梅调电影,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就巧妙借助旁白唱段或片中人物唱段来对小说改编过程中被省略的情节内容进行侧面反映,或是以音画结合的方式来简略地呈现一些过渡性情节。例如在影片开端的庙内上香一段中,通过慧娘与其母交替共唱的“(刘母唱)母女来到城隍庙,虔诚顶礼把香烧。(慧娘唱)前殿人多颇喧闹,后殿求求签告神曹。(刘母唱)我儿刘璞凶星照,病榻缠绵苦难熬。(慧娘唱)城隍爷爷把万民保,望将哥哥的疾病消”这一曲段交代了刘璞患病,“人事不省,十分危笃”⑵U4的原著情节。在“庙内上香,邂逅定情”的段落后,影片紧接着表现了一段旁白女声合唱:
沾沾自喜孙玉郎,错把文姑当慧娘,托媒说亲去徐家,多多美言定鸳鸯,
定鸳鸯啊!文姑偷情媒婆讲,以为裴政
是玉郎,老父答应订婚配,她心花怒放喜
洋洋,喜洋洋啊!裴政香帕手中握,误将
慧娘当文姑,不知赠物有错误,订结鸳盟
托媒婆,托媒婆啊!媒婆应命来说亲,慧
娘躲在旁边听,以为玉郎是裴政,父母点
头婚姻定,她一阵喜来一阵惊,含羞带笑
甜在心,甜在心啊!
这一唱段配以两位媒人分别到徐家、刘家提亲的画面交代了孙玉郎、慧娘、裴政及徐文姑之间错递信物却又浑然不知,回到家中后孙家、裴家便分别向刘家、徐家提亲等情节。而孙玉郎男扮女装“嫁”入刘家之事被传于市井,裴、徐两家听闻后以为孙家、刘家悔婚而忿忿不已、并欲上告的情节也是通过旁白女声唱段配以相应的画面来加以交代。可以说,这一构思方式一方面在有限的叙事篇幅中将若干未被直接展现的原著情节巧妙叙出,令全片叙事节奏更显张弛有度,另一方面也透射出一种轻松欢愉的氛围,烘托出全片所欲呈现的生活轻喜剧调。
四、结语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对同名原著小说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庙内上香,邂逅定情”的情节开端,删除了原著中的男女狎昵描写,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悬念、误会、巧合等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并借黄梅调唱段来揭示人物内心、推动叙事演进。这些改编创作表述有效彰显了原著情节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33卷第1期
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传奇彩与奇趣意味,使原著在被转换为现代影像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与审美趣味。虽然从整体上看,该片在原著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原著社会生活丰富性的呈现、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对该片改编实践的探究却无疑有助于系统梳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的现代传播历程,也为深入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电影艺术家对此类古典小说的认知与诠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彩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彩出版社,2003.
[2]冯梦龙.醒世恒言[M].张明高,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3]霍华德•苏伯.电影的力量[M].周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张兵.三言两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5]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孙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9.
[6]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胡晓辉,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12.
[7]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刘纯羽.电影剧作观念选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66,
[9]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2.
[10]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M].谭家雄,徐昌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5.
[11]单长江.论偶然的主观合理必然性——读元明清喜剧小说札记[叮.咸宁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49-55.
[12]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1.
[13]吴昊.邵氏光影系列:古装•侠义•黄梅调[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127.
[14]陈炜智.丝竹中国•古典印象一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M].//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香港电彩资料馆,2003:44,
[15]蓝凡.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3.
On Adaptation of the Movie"The Comedy of Mismatches"for Plots on the Original Work
WANG Fan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dong Nonnal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The movie“The Comedy of Mismatches”produced by Hong Kong Shaw Studio adapted from the the novel"The Comedy of Mismatches”.The movie added the plot“burning incense and worshiping in the temple,encountering and loving each other”and made the erotic content from the original work become weaker.On the other hand,the movie strengthened the using of suspense,misunder­standing and coincidence and revealed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figures and pushed the plot development forward by means of Huangmei Opera singing.The adaptation made legendary and comedic of plots of the original work bring out conspicuously and made the plots of the original work complied with the watching need of moviegoers when the original work was adapted into movie.To interpret the ad­aptatio
n of the movie"The Comedy of Mismatches w was helpful to grasp the course of modem propagation of the short stories in Ming dynasty on behalf of"San Yan''and“Er Pai"and gave important references on investigating movies of Hong Kong*s movie artists'u-nique explanation on the huaben novels in Ming dynasty in the1960s.
Key words:“The Comedy of Mismatches;Adaptation for plots;Plot twists;Huangmei Opera si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