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一章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要求如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同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上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5.在活动建议中,课程标准建议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使用自选材料或者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学说,同时,在板块构造学说方面,要体现一定的科普性以及科学史教育。
从以上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要求设计的活动可以得知,本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能够正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掌握世界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5.知道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6.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7.能够列举海陆变迁的实际例子。
8.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9.理解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
10.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1.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面积最小的大洋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四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本章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海陆变迁方面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
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章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5.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6.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与方法: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5.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