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卷第2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2,No.2 2021年3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Mar.2021
地方院校“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海涛,梁迎春,李云鹤
(肇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职校学生成才成长通道不畅、地方本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探索了一种地方高校与中职学校“三融四化”的协同育人模式,详细阐述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形成及特.最后从育人模式推广、技能竞赛获奖、师生科研能力、服务地方社会等方面给出了协同育人成效.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师生科研能力获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拓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21)02-0013-05
地方本科与职业院校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人才供需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产业
升级步伐加快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畅、毕业生就业难和质量低等问题愈加突出,人才培养通道、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3].
2016年9月,肇庆学院成为广东省首批14所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之一,这为推动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如何把握转型发展契机乘势而上,创新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为转型试点高校急需厘清的问题.笔者结合肇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地方院校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然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强劲,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用工荒”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着如下问题.
1.1职校学生成才成长道路不畅.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人才观的制约,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长期处于“断头”状态.在“重学历、轻能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专科毕业生时常面临社会招聘屡遭轻视、单位发展空间狭小、岗位不对
专科生开放等问题.虽然职业院校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强化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培养质量有所提高,多数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大,但是相对稳定、待遇较好的优质就业岗位较少[4].因此,很多优秀专科生都渴望进修深造,不断提升学历水平,提高就业质量,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1.2地方本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实习实训作为重
收稿日期:2020-10-2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GDJG2019461);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学院);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8616);肇庆学院教改重点项目(zlgc201827)
作者简介:吴海涛(1975-),男,山东青州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14
肇庆学院学报第42卷要的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工程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
10年来,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将主要精力用于筹措教育资源应付规模扩张上.学生数激增使得原本紧张的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捉襟见肘”,无法集中组织实习实训活动.尽管高校纷纷加大了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对于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来说仍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5].
1.3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受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许多地方院校还远未认识到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依然按照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追求规模、层次,在科学研究上脱离企业需求及生产实际,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这些举措因脱离社会实际需求,专业内涵建设效果并不明显,导致学校遭遇发展瓶颈[6,7].即使一些地方高校开展了社会服务,但多呈现服务半径小、科技含量少及经济效益低等特点.
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及实践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院校仅凭自身的软硬实力,显然已难以克服上述问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借力而为、共谋发展,而协同育人正是整合资源并使之发挥最佳效益的重要途径[8,9].
2“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的形成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肇庆学院始终贯彻“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肇庆学校
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明确了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主要围绕职校学生成才成长道路、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个方面,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2.1搭建职校学生向上成才成长“立交桥”
近些年来,针对中职学生社会招聘屡遭轻视、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无门等问题,我校与肇庆市技师学院以联合办学的形式陆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本、专科班.
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承担骨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肇庆市技师学院抽调高职称的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组建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通过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及专业技术人员互聘等方式,以函授的形式开展集中面授.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迄今已联合培养学生2200余名.
通过为职校学生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纵向贯通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断头路”,
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满足了职校学生毕业后获取高薪资及高学历的需求.不但加快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步伐,建立了与普高、中职教育的衔接机制,而且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为实现“中本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有益探索.
2.2拓展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场”
地方高校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导致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组织困难,多数呈现出“放散羊”的状态.虽然校企合作是协同育人中最为人知的一种模式,但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仍面临着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的难题[10].调研发现,肇庆市技师学院的实习实训条件,在各级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已大幅改善、颇具特,具有与企业一线生产环境和技术应用相类似的实习实训基地.
第2期吴海涛等:地方院校“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15为了扭转“放散羊”的不利局面,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就近择优”的原则,我校与肇庆市技师学院开启了协同育人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了肇庆学院-肇庆市技师学院协同育人中心,着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等协同创新工作,在人才设备共享、教育教学互助、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大力培养高级工程人才及高技术技能人才.
围绕我校“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将毕业实习等实践教
学任务协议委托给肇庆市技师学院.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思路,结合各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双方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实训计划,甄选了一体化的实习实训模块,聘任了一批实践指导教师,并做了科学合理的内容规划及轮换安排.学院采取了集中式的组织形式,考虑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的安全问题,通过政府采购为学生提供了免费乘车服务,统一接送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实习实训环节过程监控与管理制度,建立了不定期的实习实训的检查和巡查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确保了实习实训的质量.通过利用肇庆市技师学院的实训设施实现了教学互助,拓展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场”.
2.3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肇庆学院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不断发展的神圣使命.学院始终瞄准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产业装备制造智能化、重要基础件产业及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先后建立了“肇庆学院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及“肇庆学院重要基础件产业服务平台”,搭建了涵盖高端数控、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为区域行业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围绕企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需求,对接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需求,依托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肇庆学院与肇庆市技师学院及行业
企业联动,通过校际、校企、校地等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服务、应用创新,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提升、技能深化及职业转换等需求,利用职校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贴近需求的职工教育培训.通过多方联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促使我校转型成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形成高校、职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加快融入并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迄今,已为5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开发新技术10项,申请专利5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26件,成果鉴定4项,开展大规模技术与产品推广10次,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2800多人次.
经过多方协同创新及持续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和特的面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
3“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及特
近年来,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经过多方协同创新及持续探索,逐渐形成了面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及特.
3.1“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三融”:1)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紧密衔接机制,为中职学生成才成长搭建了“立交桥”,畅通并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2)将高校理论教学与职校实践教学融合,
为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拓展了“训练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素质,充分利用了职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其辐射服务能力;3)加速高校、职校与区域经济建设融合,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
肇庆学院学报第42卷16
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活动.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提升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水平.
“四化”:1)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除了高校以外,还包括职校、政府、行业、企业等;2)培养层次多样化是指不仅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还有专科、高起本及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3)知识结构模块化是指不但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训中采用一体化的模块教学,而且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采用模块化的知识培养及培训内容;4)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是指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专业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闭环促进体系.
3.2“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的特
1)将普通本科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通过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与中职院校协同行动,建立了职业教
育与本科教育的紧密衔接机制,不仅为中职学生成才成长搭建了“立交桥”,畅通并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而且充分发挥了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了地方高校转型步伐,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取得新进展.
2)将高校理论教学与职校实践教学融合,通过地方高校与中职院校协同合作,建立了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不但为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了“训练场”,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素质,而且充分利用了职校的各项教学资源,提高了辐射服务能力,形成了地方高校与中职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局面.
3)加速高校、职校与地方经济建设融合,通过地方高校与中职院校协同联动,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教学科研服务创新机制,既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地方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活动,又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水平,建立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服务区”,这对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及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人才培养的效果及成果
经过不断实践及检验,“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在省内外高校获得推广及经验交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持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科研能力获得提升,服务地方社会能力得以加强.
4.1协同育人模式得到推广,获优秀教学成果奖
“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在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10多所省内外院校进行成果推广交流.2019年8月,以“地方本科与中职院校‘三融四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的成果,荣获肇庆学院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2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强
近5年,我院学生在科技竞赛活动及专业技能比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国家级各类奖励25项,省级各项奖励30项,较2015年前,国家级奖项增加了24项.其中,学生分别于2016和2018年获得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三等奖及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参与申请及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74件.
4.3师生科研能力获得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加强
近5年,学生完成大创项目39项,学院教师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总经费为3763.1万元,较2015年前增加了2719.3万元.迄今,已为地方企业提供技能培训2800多人次,学生见习实习1000多人次;为5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开发新技术10项,申请专利50余件,制定技术标准10件,协助企业建立
第2期吴海涛等:地方院校“三融四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17了15家省市级工程中心.
5结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根本职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来着力发力.地方高校只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协同育人,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拓展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成功转型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0-21)[2020-09-
02].v/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EB/OL].(2015-07-27)
[2020-09-02].v/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20-09-02].v/
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4]吉丹俊.五年制高职财经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3):38-40.
[5]吴海涛,梁迎春,陈英俊.地方高校转型契机下实习实训模式探索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19,40(2):17-24.
[6]周心懿,余丙炎.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9,21(3):46-48.
[7]梁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1):153-155.
[8]吴海涛,梁迎春,李云鹤,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16,37(2):52-58.
[9]齐春娥,全婧.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39):102-103.
[10]张元宝.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与协调[J].中国高校科技,2019(9):79-8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Three Integrations and Four Modernizat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U Haitao,LIANG Yingchun,LI Yunh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and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and collaboratively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local universities.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of"three integrations and four modernizations"is put forward through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iming 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poor channels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grow up,the weak practical ability of local undergrad-uates,a
nd the inadequat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detail.Finally,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given from the aspects of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mode,award-winning skills competi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serving local society.Through practical tests,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steadily enhanced,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ability of social ser-vice has been expanded.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personnel training;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责任编辑:吴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