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旗作虎皮杜甫诗中的败笔细细分辨古人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春秋笔法
前言
读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时,有一段文章比较诗歌的浅近与深刻,其中记录了几首关于马嵬坡的诗,也提到了古人对马嵬坡事件的不同认识。
而且周先生特别批评了杜甫的“败笔”,为什么周先生说杜甫描写马嵬坡是《北征》中的败笔呢?
一、《苕溪渔隐丛话》中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几首诗的比较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大IP,历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着实不少。作品多了,自然有人喜欢拿来比较一番。南宋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记载了宋朝魏泰对于4首唐诗的评价,然后周先生又对这些评价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三观的不同。
下面是《苕溪渔隐丛话》转载魏泰《隐居诗话》中评价刘禹锡和白居易:
《隐居诗话》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佞幸,天子舍夭姬。
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帝体裁,而造语惷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
下面这一段评价老杜:
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
还有一段评价了郑畋的《马嵬诗》
《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4首唐诗,为什么魏泰评价不同?
二、刘禹锡白居易 失臣下事君之礼
美丽的家乡魏泰说刘禹锡白居易这么写皇上, “失臣下事君之礼”,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禹锡《马嵬行》是这样写的:
伤感语句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
关键之处在于刘禹锡诗中有:官军诛佞幸;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是官军,不是皇帝。唐玄宗做了什么呢?天子舍夭姬。刘禹锡用了一个不得已的“舍”字,表达的是皇帝的不忍心。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优秀团员主要事迹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六军不发无奈何?这一句更加明显,意思是皇帝本无此心,是被迫赐死了杨玉环。无论刘禹锡还是白居易的写法,都有损皇帝大人英明果敢的伟光正形象。其实白居易一开始就对唐玄宗持有否定态度,所以《长恨歌》开篇就写道:汉皇重思倾国。因此在深受儒家教育的古读书人眼里,刘禹锡和白居易这样写,有损为臣之道。
注:六军不发无奈何,有版本为:六军不发争奈何。
三、为何杜甫受到魏泰表扬?
杜甫《北征诗》中,关于马嵬坡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凉拌牛蹄筋的做法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魏泰认为杜甫这一段写得好,展现了皇帝的伟大形象,可以看到唐明皇吸取了夏、商两朝失败的教训,主动作自我检讨,赐死了杨贵妃,跟官军的逼迫没有关系。
和刘禹锡、白居易相比,杜甫忠厚老实得多,维护了和美化了唐玄宗李隆基,因此受到魏泰的表扬。
四、为何郑畋《马嵬诗》受到魏泰痛批?
读过郑畋《马嵬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郑畋(tián)(825年-883年)是晚唐人,相比中唐的刘禹锡和白居易,他说话就更不客气,直接讽刺唐明皇“终是圣明天子事”,而且还反问道:,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容量甚大。第一句两个意思,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肃宗回马是一意,表示唐军新的力量开始扭转乾坤,因此第二句有“日月新”之说。杨妃死是一意,表示旧势力的消亡,杨国忠被官兵诛杀,杨贵妃被赐死,所以第二句有“云雨虽亡”之说。
第三句是转折,但是谁都能看出是反讽,您唐玄宗终究还是一个圣明的天子呀!第四句又转一层,您如果是个圣明天子,那么景阳宫井里的陈叔宝又算什么呢?人家陈叔宝虽然也昏庸误国,但至少还知道保护自己的女人,一起藏在井里同生共死,你赐死了杨玉环以自保,是不是连陈叔宝都不如?在其位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