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方知者不惑实现价值的素材
篇一:
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途中粮食就要没有了,孔子要求众弟子每次只吃半饱。一次他路经厨房看到一个弟子正在偷吃。于是孔子本着教育弟子之心说道:“现在正是缺少粮食的时候,大家都饿着肚子你不应该趁做饭之便偷吃啊。”忙道:“夫子,我刚刚不小心将饭弄到地上,弃之可惜,收起又不妥,于是自己就吃了。”孔子明白了事情经过感叹道:“入目之实有恐难真,充耳之音焉能全信。”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与经常反思自己的错误是离不开的。
篇二:
孔子认为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认为这是孔子的自谦,意即孔子可以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孔子并不是自谦,可能原意是直言自己真做不到,如此方为真正的大仁、大智和大勇。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仁者真的能不忧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天下国家、黎民百姓、纲常伦理哪个不都让仁者牵挂?大仁大爱更忧患这些才是。其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求知焉能无惑?即便“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以无惑即是骄,智者焉能自骄。最后,勇者不惧,岂不成莽夫了吗?“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才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
篇三:
南宋末年,庐陵人文天祥,从小立志报国,曾中过进士第一。蒙古军队攻入南宋之后,他变卖家产,应诏勤王,拜右丞相。当他被派出与元军谈判时,被元军拘住,他夜里偷跑出来。又到了福州,任左丞相,以都督出江西。后又被元军俘虏,被押到崖山。过零丁洋时,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元军派降将张弘范劝他投降,他义正辞严地驳回。此后多次与元军舌战,从不屈服。后来元军把他带到北京,关在一间潮湿发霉的屋子里,过了四年,受尽苦难。任凭元军如何威胁、恐吓,以及用名、权、利诱,始终不屈服。此时他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天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舍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直到临刑
之前,元世祖还对他动员、争取。文天祥凛然不屈,只求一死。终于向南方跪拜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一生的表现,正体现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高尚情操,一直荣载史册。
古时说“智、仁、勇”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能做到这三点,就会有三个“不”。一个“仁”者,不整日患得患失,不整日为个人利益未得满足而忧,为社会关系不协调而忧。一个“智”者,因为有了学问,看问题清晰,不被一些不解的事迷惑。一个“勇”者,无所畏惧。具备这三者,便是一个“君子”、“成人”。实际上大量人做不到。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叫人们在这三方面努力。如果达到,便会有三种结果。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是履行“智、仁、勇”的典范,文天祥等人永远被后人尊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