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振
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O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播迁和
I••流徙到较远的地方,与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
■
L
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
♦
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经过几于年演化的结果,现代汉语被认为可以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闽方言廉赣方言和客方言。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行分区划片,构成
■■
一副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完整面貌口本文的任务即在于从移民活动和行政区划两个重要因素来揭示和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地理形成的
♦.
历史背寮。J、
1•.1、
J■-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大别之看两类,三是人昆自动的流诫:一宾政府有计划的移氤誠者多由于战乱:灾荒、饥僅或人口膨胀所引起,后者则是为了某种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目的。纵观历史上所有的移民活动,其迁徙
t
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而南•其次是由东到西夕反
■
向而行的例子则比较少见,这一重要特点产生了汉语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头,并形成今夭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
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自然是古代生活在
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及其后身汉族所用语言,经过数千年按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而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汉语
■
其他方言溯其源则发端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几次南下移民活动。
在南方吴、湘、粤、闽、赣、客六大方言中,要数吴方言的源头最为久远。据《史记•吴太
伯世家》记载,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为了让
h
贤于其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避地至今江苏无锡一带。这个记载暗示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在经过一场政治变动后,有一支移民A陕西渭水流域迁到江南太湖流域。这支移审的文化比当地的荆蛮文化要高,所以太伯、命駆成了新居地的首领,建立了昊国,移民们询带
■.-•••・・・h
恭的语首可能成为后来奠芳盲的最早渊匾。
比吴方言稍晚的鳧湘方言。湘方言来源
■
•♦♦
于今夭已不存在的古代楚语。操舌楚语的『楚族本来居住在中原•一说在楚丘(河南濮阳西
h 南)一带,二说以鄢(许昌东北)为中心:连殷末中原动乱的时候,楚人由其首领鬻熊罩领
南迁至江汉流域,因此楚语被带到了湖北地
区。战国时期,楚国南进占有湘资流域,古楚
语又扩散到湖南,成为湘方言的源头。
L••战国时期结束,秦代一统海内,并且南踰
五岭取得两广地区。岭南原是百越民族居住.
地刁为了防止他们的反抗,秦始皇派遣五十瓦
一69
—
军队戍守于此。这些戍卒所用的语言,成为 今日粤方言的先声。福建本是闽越族的家园。西汉在此仅设 一县以管理闽越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 境北来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于是从 建安年间到西晋初年的八十年中,福建西北 汉语南方各方言是在上述渊源的基础上,经 过千百年来多次移民活动
所带来的新方言的
不断冲击,发生取代悟交融.渗透.混合而向前 发展演化的结果。因此涂了提及与方言渊源 有关的移民外,更重要的是分析与现代汉语 方言地理分布有关的重大移民过程。山地和东部沿海接连出现十三个新县,原始 闽语应萌发于这二时期。赣、客语的出现最晚0江西地区古称吴二
头楚尾,应当是古吴语和楚语的交汇处,因此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大致如汉代以前没有原始赣语的痕迹可寻,扬雄《方 言》在江西也独留下空白。在西晋永嘉以后 发生的汉族人民大南徙的浪潮中,有部分北 来移民到达江西北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可以 看成是赣、客语的前身a 上述所谓各方言的渊源,当然是指从历 史文献方面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源头,并非说 当时已经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南方方言。现代 下: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方言〉分布在长江及 湖南雪峰山一线以北以西的广大地域以及九
X
江至镇江一线的江南沿岸。其中的江淮官话 分支通行于皖二省的江北地区及江南的 九江至镇江沿江地带:西南官痣分支通行于
湖北(除东南角八四川、贵州鶯云南四省及湘・ ■
西F 桂西北*陕南与河南南缘「其他六种南方 方言都雰布在东南地区络吴方言在苏南(除镇
现代汉语芳言地理示意图
_ 70
_
江以西)、上海、浙江地区,湘方言在湖南湘资
流域及广西东北角,粤方言在广东中部、西部和广西东南,闽方言在福建(除闽西)、粤东南、海南和台湾大部,赣方言在江西北、中部及湖南东缘,客方言在粤东北、赣南、闽西及川、桂、台、湘部分地区。
这个基本格局是由于历史上汉人三次大规模南迁与其他一些中小规模的移民活动所造成的。推测在西晋以前,北方和南方方言的分野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方言内部大约比较一致,而南方则存在各有特的吴、楚、蜀等方言。
第一次汉人移民浪潮,使北方方言大规複越过秦—
—淮一线而南下,从而改变了南方方言原有的地理格局。这次移民浪潮发生在西晋永嘉以后至南朝宋泰始年间。由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北方边疆五个少数民族的内徙,而迫使中原汉人大量向南播迁。在永嘉元年至泰始二年(公元307—466年)的一百五十年间,从河北、山西、陕西及淮水以匕的河南、江苏、安徽和黄河以北的山东等地,向南方拥来的流民达九十万人之众。这个数目约占西晋北方人
口的八分之一,.又占到甫朝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换句话说,北方每八人就有一人甫迁,而迁徙的结果,又使南.方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北方侨民。①这么大数目的移民并不是均衡地分散到
南方各地去,而是集中分布在淮水(在山东是
八•■
潢河〉以南至太湖「鄱阳湖J洞庭湖以北地区囚秦龄以南至四川成都之间。具体宙言,在北方偏东部的河北崛山东(黄河以北)人民侨寓在黄河以南的山东地区,黄河以南的山东、苏北(及部分河北、皖北)移民则更往南迁至江北淮阴、扬州及江南南京、镇江、常州一带;同时淮水以北的河南、安徽(及部分河北、苏「北}移民则流向淮水以南,或更进一步到聯东、皖南芜湖、江西九江一带;在北方偏西部
的山西及部分河南移民迁到湖北江陵、松滋、
湖南安乡一带,陕西及豫西北流民则侨寓于
以襄阳为中心的鄂、豫两省的汉水流域,而甘肃、陕北人民主要流向陕南汉中及通向成都
的川陕通道上。
更进一步而言,上述地域中,单单苏、皖 二省所接受的北方侨民就有四十三万之众,
几近北方南迁人数的一半。江苏有些区段的
侨民呈高度集中状态。例如建康(今南京)是
东晋南朝首都,自然麝集以洛阳为主的大量
北方衣冠士族,而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的北
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多。由于迁徙
向南方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而且侨民的居住方
式往往是聚族而居,不杂土著,在这种情况下,侨民所带来的北方语言必然要对土著语
言发生深刻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在江淮之向,当时的北方方言已取得优势,在南京镇江
一带,北方方言恐怕已与当地原有的吴方言
相颉硕,奠定了令天江淮官话的最初基础。当•时北方侨民语言和吴语的巨大差异在《世说
新语》和《颜氏家训》等书中肴根生动的描写。
唐代人士也注意到这种由于移民活动所引起
的语言变化现象,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写道,
T匕人避胡多在南,南人室今館普语/侨谓*“晋语”,显然猎的就是普代北芳移戻带来的
语£在湖北地区,北方前“晋计必然也对楚语发生冲击,而产生西南官话的最初Sfeo 因为东晋南朝采用侨置郡县的办法安顿
北方流民,因此从侨州郡县的名目知所领户
籍数可以推知侨民的原辖和大致入数,从而
对西晋永嘉以后的移民情形才得以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是研究后来的两次移民都没
①谭其磯泮长水集初人民出版社,1087年,笫99-
223页心
一71一
有这个便利条件*因此情形也就暗昧得多*以 至于中唐安史之乱引起的汉族人民第一次大 南徙,就几乎没有人提到过。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历时八载,战祸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由 于这次叛乱还带点民族斗争的彩,并且由
北向南蔓延,所以再度引起中原地区人民的1
向南流徙。①《旧唐书•地理志》载自至徳后,中原 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 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中原多 故指的是安史之乱乜至德元年即安史之乱的 第二年。这一记载表明,安史之乱不但的确 引起北方人民(包括长安洛阳的士族和鄂北 豫南的百姓)的南迁,而且移民规模很大,致 使湖北江陵到湖南常德一带的户口增加了十 倍,并因而设立荆南节度使辖区1同时移民的 迁徙路程也比第一次大移民走得更远,到达 洞庭湖以南的崩水流域。・ ' • ・ • •北方移民不但到达洞庭湖流域,在东部 还到达木湖流挟。《旧唐书•权德舆传》.载」 “两京蹂隣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大约由于江东人口的增加,所以至德二年分 润州(今蟻江)置冕州(今南京人几年以后卜又 •分宣州冷宣妳囂池州g 最砂缺V 上出;〔在甫方中瞬禅s%煙有矢量北方移扇 郅亲烛訥奧鑽輔翊确记载,但从安史之史 乱前后户;口的对比蠶来,却十分明显。: 唐代后期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保留 了唐代相当一部分州府理开芫年闻(公矛 713—理年,:下題賽史之冠十四年)和元和时、 期(公元806-820年,上距安史之乱四十三• • • n - h J ■- *
年〉的户数。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中唐以后・ 地方豪强隐占户口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元 r
和时期各地户数比开元时期普遍下降,其绝<■ ・对数不可全信(实际数也许要多上近一倍〉②,但从相对数来看,却很能说明问题。
北方各州户数元和时期呈锐减状态,普- 遍不足或只有开元时期的五分之一(实际上一 也许没有这么低),说明战争破坏的严重。相'
对而言,南方大部分州府户数减少得不太多 (也许实际上不减儿部分州府基本不减(实际• 是增儿有些州府则有所増加(实际大增儿个
♦ .别州府甚至大幅度增加(实际激增),这个情
况暗示了南方有些州府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北、 方的移民。江西地区在安史之乱以后,户数増加最• 为突出,其中最异常的是位于赖东北信江、鄱• 江流域的饶州。该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从 一万四千户(江西六州申最低)激增至七万户・ 左右,.并因场分置一个新州——信州。稍次 是赣江下游的洪州,净增三分之二,再次是赣: 江中游的吉州,増五分之一,洪州以南的抚州 户数则基本不诫(说明实际上也有所增加)A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江西北部和中部在安史.
之乱以后接受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所谓客家・ ■ ♦ 的先民,当以此次移民运动最为重要,可惜这 一点未
被哪怕一位研究客家源流的学者所留: 意。江西在中厲接受大量移民后,经济上加, 遷拂晨漠至冬H 壇飒很对五代眩已向湖南] 靱皤屋*撲启站莊西亟外,由襄州(今襄
樊)沿强杀南壬尊毎(今钟祥兀复C 天门)至聲“ ■「厂険进、表豐匚1〜.;十二T •叮 11
;.■ ■ - ■ :V ■ P P •叮 •-©谓董鶴丁唐代安史之乱和北方入民的南迁r 载
自蛟1織翊屜丛样勵年,第2—3辑■第IHTSr P n :•.严'=.••忖•
’②:?谕学*卷爪狂定户等第缀:,元和六年正月"
'衡期熱便呂温奏,当州旧额一万八于四百'七…… 臣到后,团定户税次检责出所由隐藏不输税,— 万六千七……又二十余年,都不定戸……/说明
' ■衡州户口隐匿不报之数约与名义户口相当。又从
建中乎何定两税户到元和间正是二十多年,很可
能議元和郡县图志-中元和时期的户数实际上是
建中年何的旧额。建中元年上距安史之乱只有卡
' - 来年,与开元时期户数相比较就更有意义.-• 72 —
彳武昌),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増加,移民路线斑斑可辨。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引起•的移民运动规模不小。移民比较集中的新居地主要是襄阳、江陵.武昌之间的湖北腹心地区,湖南西北角,苏皖二省南部以及江西的北
部和中部。而且这次移民走得比上次移民要
I 远,已经到达洞庭湖、鄱阳湖以南,其前峰甚
至到达岭南和福建」这种情况使北方方言再次对南方方言发生冲击,而且对南方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在湖北加速了北方方言对湖北方言的同化作用,奠定了这一地区西南官话的基础。江陵至常德一带由于移民对土著人口啲压倒优势,当地固有方言或许已被移民方言取代;更往南,长沙、衡阳一带的湘崙受到北方方言的侵蚀,而削弱了其固宥轉征,新湘语的最初萌芽大约在此时出现。同时,粤方言也受到了移民方言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江西北.中部2北方移民带来的语言形成了今日賴语的主要基础,并为日后客家话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进入江西的移民语言像禊子丄样,把吴语区和湘语区永远分隔开来•,因此可以说,•今日南方方言地撞的雏形在中唐以后即巳出现。•此外江淮和江商地区也受到一些移民语言的影繭,但程度比较浅一些。
有些学者未注意到安史之乱引起的大移民,却误认唐末黄巢起文造成了汉人由北到南的一次大迁徙,其实这个看法没有足够的
-L r、证据。黄巢起义军最大特点是流动作战,方向飘忽不定,两年内南下北上数十州,不可能引起北方人民大规模由北到南定向地迁徙,言区相隔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因此今天他们的后裔保留了校多的中唐以前北方方言的特征。
在移民的影响外,还必须着重提到的是:从中唐以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到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历时达二百年,对方言地理的形成起了强化的作用斗也就是说,北方移民对南方不同地区的方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地区差异性又由于各地入民长期生活在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当中而更形加强。吴越.吴(南唐八楚料闽、南汉等国及其前身的各有关节度使辖区对促进吴、赣、湘、闽、粤方言区的形成显然有不小的作用,而且这种作
■
用一直延续到统一后的宋代•①、
■
第三次中原汉族人民的大规模南迁发生
・•、在北宋靖康之难到忽必烈入主中原之间,大约也历时一百五十年左右。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二年(1126—1142年)
-•■
之间的移民活动。这次移民的原因和西晋末年一样,由于战乱所引起,甫下的路莪和方向也和第一、二次移民相近似。但是有关的历史记载十分零散,•这次移豆的详情不免有一定程度的模糊頂能作一鉴本轮廓的描述/ -具体而言,今江苏南部费浙卩地区接受■T北方孩另法歯菽鼠'甬宋右话看五由扬州而建康,摄銭定于杭州,囲此两浙路(今諒南自矗吸§咙诊的北务壬诫砂百姓2以敷建痈嫌系年莫泉懑;“四方天民;痘彙二舫,百傭常曲。又说;云理E(苏州?、常、.润、湖、疵国(手波)】越画恥号为丄关夫渊藪,天下贤俊多避地于花厂箕中当然以临安(杭州)城里的北方移民最另高直集中,其成
至多只能迫使人们就近分散避乱而已。但是
这一特点却对客家方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
用,因为它引起部分江西北、中部人民进入闽
西和赣南山区,使这部分人的语言与北方方
■①宋代一级行政区划牡路:的划分沿袭恵后期方镇
的大势而有所改进,更加筱合入文地理实际,因此今天方言地理与宋代行政地理有不少相合之
r
一7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