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语言学书目
梅维恒(Victor Mair)
1.〈《贤愚经》的原典语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424-444,巴蜀书社。

方一新、高列过
2. 〈《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2003,高列过,《浙江大学学报》,2003.5
3.〈题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考辨〉,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 辑,pp. 345-373,巴蜀书社。

方一新
4.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2000,《语言研究》,2000.2
5. 〈《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2003,《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276-284页。
6. 〈作品断代和语料鉴别〉,200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1pp. 16-29
7.〈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2004,《汉语史学报》第4辑,,浙江大学汉语史
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早期汉译佛经的被动句〉,2004,高列过,《第五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II)2004
9. 〈《太子慕魄经》非安译辨〉《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长沙市。
10. 〈《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翻译年辨〉,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从佛教词语及惯用语看《分别功德论》〉,2008,《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0.31,政治大学。

董琨
12. 〈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1985,《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3. 〈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2002,《中国语文》第6期,pp. 559-566

董志翘
14.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2000,成都,中国,巴蜀书社。
15.〈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3-15,巴蜀书社。

谭代龙
16. 〈汉译佛经人名研究初探〉,《汉语史研究集刊》第7辑,2004pp. 146-155,巴蜀书社。

李维琦
17. 《佛经释词》,1994,湖南省,岳麓书社。
18. 《佛经续释词》,1999,湖南省,岳麓书社。
19.〈佛经释词再续(六则)〉,2002,《古汉语研究》第2辑,p. 89-92
20.〈佛经释词再续〉,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考释佛经中疑难词语例说〉,200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2卷第4期。
22.《佛经词语汇释》,200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晓虹
23. 《汉魏六朝佛经意译词研究》,1982,南京师大。
24.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1991,杭州大学博士论文。
25. 《佛教与汉语词汇》,2001,台北市,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 133-147
26.〈从语言上判断《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1996,《中国语文通讯》40期。
27.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国富
28. 〈《阿含经「V+(O)+CV」格式中的「已」〉,2002,《云梦学刊》。
29. 《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2003,《古汉语研究》第2期。
30. 《姚秦译经助词研究》,200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满林
31. 〈东汉译经外来词初探〉,2000,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
32. 〈试论东汉佛经翻译不同译者对音译或意译的偏好〉,2002,《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pp. 379-390,巴蜀书社。
33. 〈东汉译经中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简析〉,2003,《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pp. 319-326,巴蜀书社。
34. 〈东汉佛经中的数词及与数有关的表达方式〉,2004,《汉语史研究集刊》第7辑,pp. 217-227,巴蜀书社。
35. 〈今存汉文佛典用语与僧佑《出三藏记集》的矛盾〉,2004,《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
36. 〈东汉佛经音译词的同词异形现象〉,2005,《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pp. 325-337,巴蜀书社。
37. 〈汉文佛典音译词的节译形式与全译形式〉,2006,《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pp. 161-177,巴蜀书社。
38. 〈汉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词的音译形式考察〉,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pp. 345-373,巴蜀书社。


高列过
39. 〈东汉佛经词语补拾〉,2002,《唐都学刊》第183期。
40. 〈东汉佛经被动句疑问句研究〉,2003,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中国。
41. 〈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2004,《古汉语研究》第4辑。
42. 〈东汉佛经句法的语言接触现象〉,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湘荣
43. 〈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2002,《古汉语研究》第2(pp. 75-79)

胡敕瑞
44. 《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2002,成都市,巴蜀书社。
45.〈「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2002
《汉语史学报》第2辑,p. 65-74,上海教育出版社。
46.〈从概念出发的词语比较研究---以《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为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p. 183-1982002,巴蜀书社。
47. 〈《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2004,《汉语史学报》第4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27-146
48.〈中古汉语语料鉴别述要〉,2005,《汉语史学报》第5辑,p. 270-279,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征
49. 〈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要论〉,〉,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11

黄优良
50. 〈中古阿含部佛经词语例释〉,2005,《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p. 100-103


何亮
51. 〈中古汉语约量时段的表达〉,2006,《汉语史学报》第6辑,pp. 102-115,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亚南
52. 〈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1998,《古汉语研究》第1期。
53. 〈汉译佛经与传统文献词语通释二则〉,2000,《古汉语研究》第4期。

季琴
54. 〈支谦译经所反映的东汉三国时期的新词〉,2005,《宗教学研究》第3期。

齐冲
55.〈汉语音译佛经词汇中省音现象的分析〉,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p. 130-143,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谷登七郎
56. 〈六朝译经语法之一端(以《增一阿含经》为中心)〉,195814,《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

辛岛静志
57.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1997,《俗语言研究》第4期,p. 29-49,京都。
58.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1998,《俗语言研究》第5期,p. 47-57,京都。
59.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2008p. 144-168,《语言学论丛》第37期。
60.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2000,《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61. 〈《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道行般若经》与异译及梵本对比研究〉,2001,《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pp. 313-327,巴蜀书社。
62. 〈《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道行般若经》中的难词〉,2002,《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pp. 199-212,巴蜀书社。
63. 〈《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2006,《汉语史学报》第6辑,p. 49-52,上海教育出版社。
64.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所依据的语言〉,2007,许文堪翻译,《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pp. 293-305,巴蜀书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徐真友 (Richard Spahr)
65. 《关于佛典语言的一些研究》,1997,万金川译, 《正观杂志》,第一期,p. 68-83,南投县名间乡,正观出版社。

徐时仪
66. 〈佛经音义中有关织物的词语--佛经音义外来词研究之一〉,2002,梁晓虹、陈五云,《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44-150
67. 《佛经音义概论》,2003,徐时仪、梁晓虹、陈五云,汐止镇,大千出版社。
68. 《玄应众经音义研究》,2004,北京市,中华书局。
69. 〈玄应《众经音义》所释西域名物词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7辑,2004pp. 282-295,巴蜀书社。
70.〈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外来词考〉(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湖南大学。
71.《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徐时仪、梁晓虹、陈五云,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72. 〈《一切经音义》所释外来词考〉(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政治大学。

许理和(Erik Zurcher)
73. 〈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1977(英文发表于《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汉译为蒋绍愚译,发表于《语言学论丛》第14辑,1987)
74.〈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之中的一篇论文,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汉译为顾满林译,发表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巴蜀书社)

张建勇
75.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语词札记〉,200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p. 85-86

张涌泉
76.〈敦煌本玄应《一切经音义》叙录〉,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pp. 564-579,巴蜀书社。

朱庆之
77.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20世纪国内佛教汉语研究回顾之一)2000,《汉语史研究集
刊》第2辑,2000pp. 302-320,巴蜀书社。
78. 《佛典与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国内佛教汉语研究回顾之二),朱冠明,2006,《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2006pp. 413-459,巴蜀书社。
79.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2002,《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pp. 176-192,巴蜀书社。
80.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2003,《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pp. 328-344,巴蜀书社。
81.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
82. 〈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
83.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2001,《语言学论丛》第24辑,商务印书馆。

朱冠明
84. 〈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2008p.169-182,《语言学论丛》第37期。


竺家宁
85. 《佛经语言学专辑》,1998,《香光庄严》55, 56两期,嘉义县竹崎乡。
86. 〈佛经语言研究综述──词义的研究〉,2007,《佛教图书馆馆刊》,第45(966),嘉义县竹崎乡。
87. 〈《慧琳音义》与佛经中的名词重迭现象〉,2006,《第一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时仪、陈五云、梁晓虹编,pp/ 83-108

周美慧
88.〈西晋竺法护译经音译词研究〉,2006,商务印书馆,《语言学探索:竺家宁先生六秩寿庆论文集》,61-77页。

陈秀兰
89. 〈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1977,《古汉语研究》第2期。
90. 〈魏晋南北朝与汉文佛典的被动式研究〉,《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长沙市。
91. 〈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2008,中华书局,北京。

陈文杰
92.〈再论中古汉语的处所指代结构〉,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pp. 431-449,巴蜀书社。

储泰松
93. 〈「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38-42

史光辉
94. 〈从语言角度判定《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200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1pp. 59-64


释宗舜
95.〈竺家宁〈《慧琳音义》与佛经中的名词重迭现象〉商榷〉,2008,《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法鼓佛教学院。

蔡佳玲
96. 〈汉地佛经翻译述的建构及其转型〉,2007,中央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授蔡金川。

曹广顺
97. 〈也从语言上看 《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遇笑容,《古汉语研究》第2期,1998
98. 〈从语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译经的翻译年代问题--以《旧杂譬喻经》为例〉,遇笑容,《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pp. 424-444,巴蜀书社。
99. 〈中古译经与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2002,《第一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


孙尚勇
佛经经典100. 〈佛经偈颂的翻译体例及相关问题〉,2005,《宗教学研究》,66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pp. 65-70
101.〈中古汉译佛经偈颂体式研究〉,2005,《普门学报》,181-220页,台北市,普门学报社。

颜洽茂
102. 《南北朝佛经复语词研究》,1981,辽宁师大。
103. 《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1994,杭州大学博士论文,杭州大学出版社。
104. 〈魏晋南北朝佛经词释〉,1996,《杭州大学学报》第26卷第1期,p. 52-59
105. 〈《大正新修大藏经》平议二题〉,2002,《汉语史学报》第2辑,p. 200-206,上海教育出版社。
106. 〈说「逸义」〉,《古汉语研究》第4期,2003

万金川
107. 《佛经语言学论集--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2005,南投县名间乡,正观出版社。
108. 《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辩》,1998,南投县名间乡,正观出版社。
109. 《龙树的语言概念》,1995,南投县名间乡,正观出版社。

于亭
110. 〈玄应《一切经音义》版本略考〉,2006,商务印书馆,《语言学探索:竺家宁先生六秩寿庆论文集》,11-26页。

俞敏
111.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1999,商务印书馆,《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俞理明
112. 《汉魏六朝佛经代词新探》,四川大学。
113. 《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2005,《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pp. 16-30,巴
蜀书社。

遇笑容
114. 《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2006,《汉语史学报》第6辑,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
115.〈理论与事实: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pp. 121-127,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