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出破釜沉舟的典故 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作壁上观】
释 义: 壁:壁垒。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 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以一当十】
释 义: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典故:
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于《史记》描述的巨鹿大战中,邢台,秦时属巨鹿郡。历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战发生在邢台的巨鹿、平乡一带。
秦朝末年,雄纷起,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定都,建赵国。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攻占邯郸。赵军不支,从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于《史记》描述的巨鹿大战中,邢台,秦时属巨鹿郡。历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战发生在邢台的巨鹿、平乡一带。
秦朝末年,雄纷起,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定都,建赵国。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攻占邯郸。赵军不支,从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
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杀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三个成语。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
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杀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三个成语。
【代人捉刀】
释 义: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代人捉刀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文人代笔的成语,而这个成语的故事和邢台古代的一个人崔琰密不可分。
代人捉刀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文人代笔的成语,而这个成语的故事和邢台古代的一个人崔琰密不可分。
成语典故: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台清河人,本为袁绍属下,因献计不被接受,所以辞官不作。当曹操攻下冀州后,礼贤下士,得来的文官中,以崔琰体态雄悍,声音宏亮,是一个不怒而威的人物。后来因反对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狱,在狱中被杀。
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台清河人,本为袁绍属下,因献计不被接受,所以辞官不作。当曹操攻下冀州后,礼贤下士,得来的文官中,以崔琰体态雄悍,声音宏亮,是一个不怒而威的人物。后来因反对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狱,在狱中被杀。
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
汉主,千古名扬!”
【阳春有脚】
释 义: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出 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遂以“阳春有脚”称誉贤明的官员。
成语典故: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璟了。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生吞活剥】
释 义: 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的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 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成语典故:
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冀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
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冀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
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其中张昌龄是邢台南宫人,张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辞知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为昌龄文,为世所称。后出为襄州司户,终北门修撰。昌龄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其中张昌龄是邢台南宫人,张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辞知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为昌龄文,为世所称。后出为襄州司户,终北门修撰。昌龄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鹿死谁手】
释 义: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释 义: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 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成语典故: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国(今邢台)称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国宫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国(今邢台)称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国宫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饱以老拳 】
释 义: 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
出 处:《晋书·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这个故事发生后赵首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成语典故:
后赵石勒称帝后,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在首都襄国(今邢台)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后赵石勒称帝后,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在首都襄国(今邢台)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雨过天青】
释 义: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 处: 明·谢肇淛《文海披沙记》:“陶器,紫窑最古,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御批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做将来。’”
成语典故:
五代时,文治武功俱属上乘的后周世宗柴荣,某次被大臣请示釉彩的颜。柴荣是这样答覆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作将来。」因此,这种釉釉莹润,青中带著淡蓝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青」。
柴荣--邢台龙岗人,后周世宗。
「雨过天青」一词后来引申为比喻情况由坏而渐渐好转,就如同下雨过后,总会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过的天。
五代时,文治武功俱属上乘的后周世宗柴荣,某次被大臣请示釉彩的颜。柴荣是这样答覆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作将来。」因此,这种釉釉莹润,青中带著淡蓝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青」。
柴荣--邢台龙岗人,后周世宗。
「雨过天青」一词后来引申为比喻情况由坏而渐渐好转,就如同下雨过后,总会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过的天。
【舌灿莲花】 (佛图澄,襄国)
释 义:原指佛家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原为舌灿莲花。多为褒义词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好
出 处:“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后赵的国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成语典故: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顽石点头】 (邢台 竺道生)
释 义: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 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石皆点头” 。
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古代邢台的高僧竺道生。
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古代邢台的高僧竺道生。
成语典故: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平乡)人,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以后全部《涅盘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
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民脂民膏】(邢台 孟昶)
释 义: 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 处: 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成语典故:
孟昶,邢州龙岗人(今邢台县),后蜀后主,这是他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戒石箴"。
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为规劝官员的道德行为,并将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历史上首先采用这种形式的是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孟昶颁布于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曰:
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为规劝官员的道德行为,并将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历史上首先采用这种形式的是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孟昶颁布于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公,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日戒,本朕密思。”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公,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日戒,本朕密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