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台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这三个成语典故出自巨鹿之战,皆与邢台相关。
1、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今邢台平乡)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典故发生在邢台市巨鹿、平乡一带的漳河之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时间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是时,秦将章邯率兵进攻楚国,杀楚将项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发誓为叔父报仇。此时,秦将章邯又乘胜进攻赵国信都(今邢台市区)。赵王
赵歇与赵相张耳兵败退守巨鹿(今邢台平乡县平乡镇)。章邯派大将王离围巨鹿,自己驻军棘原(今名棘家寨,在巨鹿城南七里)。章邯、王离两军驻地相距七里,呈抵角之势。中间筑有甬道运送粮草,南北呼应相互增援。赵王被困,兵力不足,粮草将尽,危在旦夕。急向楚国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领兵救赵。宋义驻军安阳按兵不动,整日饮酒作乐。项羽报仇心切,怒杀宋义;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命其率兵伐秦救赵。
是时,诸侯国惧怕强秦不敢出兵袖手旁观。项羽身先士卒,率兵渡过漳河,切断秦军粮道,命令军士“沉舟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国将士在有进无退的情况下,以一当十,一鼓作气,往返九次冲杀,九战九胜,击败秦军;章邯降楚,王离被俘,楚军大获全胜。
这就是发生在邢台巨鹿、平乡一带的著名战事。此次战役后,项羽声名大振;“三年间,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2、作壁上观
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在旁不协助任何一方。含贬义,动宾式,作谓语。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国信都,围困赵王赵歇与赵相张耳于巨鹿(巨鹿郡,今邢台市,治所平乡)。
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这就急煞项羽。他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则你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
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3、—以一当十
【释义】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西汉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
秦代末期,张耳、陈余拥立赵歇为赵王,都信都(今邢台市),起兵反秦,后秦兵反扑,张耳和赵歇被迫走入巨鹿城(今邢台市平乡镇),秦兵数倍于赵军,各地反秦的诸侯纷纷派兵救赵。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救赵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
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义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赵军得救,项羽兵威震诸侯,奠定了诸侯领袖的地位。
>破釜沉舟的典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