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事物作用  突破散文阅读
作者:宋国侠  杨志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2年第7期
    散文,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表现作者对事物的特定感情,或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阐发深刻的道理。可是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感到最困惑的是不理解事物在文中的作用,不能把文中的事物与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建立起联系,因此无法突破散文阅读。其实只要把握了事物在文中的作用,就能突破散文阅读。事物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事物是文章的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阅读时抓住此物就能很快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中心。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以“背影”为线索的回忆性散文。文章四次写“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口琴往事》,文章以口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写了听口琴——要口琴——赠口
琴——吹口琴——还口琴——买口琴。一把口琴记录了作者少年时的梦想,也体现了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布鞋》,文章以布鞋线索,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恋之情。
    二.事物是被抒情的对象
地下森林断想
    作者在文中多角度描写事物的特点或变化,直抒胸臆表达对事物的情感。阅读时体会描写的语句中融入的情感,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香港作家小思的《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烦蝉、知蝉到恕蝉,简短的一句话“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则道出了蝉的生命意义。至此,作者对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实则是赞扬了蝉的生命的伟大,表达作者对蝉的赞美与敬仰。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城市街道或马路两旁的树作了含以忧苦和快乐的描写,赞颂了他们忍苦为人、快乐自奋的高洁胸怀和美好品格。
    三.事物是某种感情的寄托
    作者触物生情,由物联想到有关的人、事或地点,作者借此表达思念之情。事物实际上是作者与人、事物或某地情感关系的见证,阅读时注意与事物相关的人、事或地点,揣摩作者倾注其中的情感,
    如琦君的《春酒》,文中写了春酒的酿制,喝酒的场面。作者借春酒写了母亲的慈爱与温柔,又借助喝会酒写出了邻里之间、村民之间浓浓的亲情,寄托思念家乡及母亲的感情,真是浓浓亲情如春酒,春酒浓香醉人心。
    再如肖复兴的《苦瓜》,阅读时应该由苦瓜联系到种苦瓜、做苦瓜的母亲,进而理解文中表现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张燕的《栀子无言》借栀子花表现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逝去童年的怀念。琦君的《桂花雨》中的桂花是故乡的代名词,桂花引起思乡、思亲情节,更突出它是甜蜜、温馨的精神家园。
    四.事物是某种象征
    作者由事物的形象特点联系到某种精神或品质,表达赞美之情。写物是为了写类似于该物的人,物就是一种象征。阅读时注重事物的形象特点,把这一特点和精神品质有机联系。要利用联想,透过形象发现意义。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白杨在文中就是抗日军民的象征。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如高尔基的《海燕》,通过作者对海燕这暴风雨中的精灵,具有不怕暴风雨、敢于搏击风浪的性格特
征的描写,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革命者不畏强暴、敢于向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因此就容易理解作者在文中把海燕当作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象征物了。又如杨朔的《荔枝蜜》。蜜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就是 “君子”的象征。
    五.事物是感悟、思考的载体
    作者由事物的某种现象或变化产生对生活或人生的某种思考和感悟,表达某种哲理,或由物引发对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如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想象,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篇末“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直接抒发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林清玄的散文《心中的天鹅》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像天鹅一样美好的思想,我们要让她在蓝天中自由的飞翔,而不应该受到欲望的捆绑!
    如王鼎钧的《那树》,文章通过叙述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对他命运的痛惜,对人类文明发展,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舒婷的《小河殇》写过去小河的勃勃生机,小河对我们的恩泽,对我们的庇护,现在小河的枯瘦、污秽、苟延残喘,这无疑是人为的伤害,表现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散文中,作者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形象化,阅读时要注意有关作者对事物的叙述、描写内容,并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把事物的形象、特点与某种思想情感建立起联系,如果做到了这些,文章的中心不就易于把握了吗?把握了中心,我们就突破了散文阅读!
    宋国侠,杨志勇,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合肥。
    责任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