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研究性学习
一、课题的确立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阅读部分,是诗歌和散文。散文它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但散文却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时,它像路边的一朵野菊花,芳香扑鼻;像山谷的一弘清泉,沁人心脾;有时,又像在雨夜,听一位朋友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在一片落红飘舞中,感悟人生真蒂,聆听宇宙妙理。散文的这种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除了让学生去体会,去欣赏外,能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到一些规律和共性,然后,让这些规律和共性使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散文的写法可谓千姿百态,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风格,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我打算从“托物言志”这个角度,让学生展开研究性的学习。
二、资料的来源
1、每一位高中学生除了课本以外,都配备一本《语文读本》。绝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只是详细讲解课本,而将语文读本搁置一边,学生只是随自己兴趣意地、盲目地阅读。展开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不能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2、中学生杂志,如《作文与考试》等,书中有许多同龄人写的优美的散文。由于与学生的年龄、经历,具有一种亲和力,易被学生接受。
3、其他现当代优秀散文作品。
三、研究过程
第一、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即笔者在对事物的实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笔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它与“借景抒情”不一样,“借景抒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笔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而“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事物本身已经具有备人的情感和理念。
第二、挑选有关散文。让学生把《语文读本》的一至三册上所有的散文浏览一遍,挑出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有关散文。有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和《牡丹的拒绝》、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壶井荣的《蒲公英》、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刘成章的《椽树》、布封的《天鹅》、鲁迅的散文诗《秋夜》等十几篇散文。从《作文与考试》中挑选出《落花呤》、《动静浑然》等文章。从散文中挑选有关散文。
第三、学生在对以上散文实行阅读,展开研究性的学习,对“托物言志‘的散文的特征实行总结,撰写有关论言语,老师摘录,列出几点以下:
地下森林断想
1、“托物言志”散文的含蓄美。含蓄,即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散文中的描写的事物,已经不是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具有哲理性的意义。比如《作文与考试》中的《落花呤》,“落花”暗示虽然生命短暂,但仍然追求美丽和辉煌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正是含蓄美的存有,使“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了与其它散言语所不同的魄力,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2、散文的最大特征,就是每个时期的每一篇散言语里都注重个性。“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笔者借助其它与现实相符,相密切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替身”,对所的对象——即“替身”实行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就是通过地下森林实行描绘,塑造了一个深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大森林,它在幽暗的峡谷里,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苦苦挣扎,默默奉献,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锤炼,使自己的生命境界得到了升华。“地下森林”实为物,其实是在动乱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克服困难,热爱生命,不断进取的精神写照。
3、“托物言志”的散言语中,笔者对“物”的特征的细致描绘,是写好这个类散文的重要环节。否刚,“志”就成了水中浮萍,随风漂荡,没有了根基,没有了依托。优秀的作家,都善于细致地描绘“物”的特征,然后巧妙地寄托笔者的情感和理念。如鲁迅的《秋夜》中所描写的“伤痕累累仍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瑟缩的冻得红惨惨但仍做着好梦的小红花”、“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在白纸罩上撞得丁丁的响的小青虫,”有了对枣树、小红花、青虫的细致描绘,笔者的情感和理念就有了可依托之物。
4、散文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的所在,也就是托物言志中“志”,贯穿全文始终,你所写的事物都是为立意做好铺垫的。立意的深浅考察一个人的学识,考察一人具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优秀的散文笔者注重从广泛的人生观现象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文章赋予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把视角伸向更为复杂的周围的事物上,力图从中得到共鸣与启迪。例如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一般写牡丹的文章,都是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娇艳多姿,而笔者另辟蹊径,赞美“牡丹的拒绝”,赞美它的卓尔不,不一味地迎和世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位和个性。笔者对牡丹的独特的赞美,正是来源于笔者对人性的深刻的思考。
由于克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不定期的针对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指导学生写作。
由于是学生主动的阅读,并探求其规律性,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研究结果,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研水平,同时,也更好地启发了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