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
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yān]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三年级语文教案解释:
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
界。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英勇的人。这里指荆轲。发冲冠:形容人极端生气,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即“殁”,死。
水:指易水之水。犹:仍旧。
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生气头发冲冠。
从前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日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预备: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骆宾王《咏鹅》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叙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许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教师范读。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惋惜没有胜利。没:死去冠:帽子
5、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辞。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大方激扬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似乎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严寒。
6、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扬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哀痛心情。
7、熟记成诵。
二、送朱大入秦
1、介绍孟浩然,《春晓》
2、揭题,朱大,的一位朋友。秦,指长安(今山西西安一带)。
3、自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游人:远出的人。五陵:长安郊外的五处皇帝陵墓。这里借指长安。
托:解下。
4、解释诗意:
好朋友就要远去,到那里探寻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际,我对他说,宝剑是价值干金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我把它解下来送给你,这剑寄予譬我的良好祝福,愿你能从今大有作为。
5、指导朗读,提示:
这是一首鼓舞友人努力奋斗的赠别诗,语义恳切真实,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愿虚度一生的理想。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内涵深刻的诗歌,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悲壮心情并读好这首诗
这首诗歌教学设计的中心目标和目标。我打算“舍近求远”,从荆轲刺秦开头说起,我设计的帮忙学生假设分析荆轲刺秦后的结果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荆轲明知自己刺秦不管胜利与否都将牺牲,却为了国家宁可牺牲的悲壮心情。而我在后面的说话训练的环节设计又将荆轲与骆宾王这两个人物比拟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顺着荆轲的悲壮来理解骆宾王的相像心境。我没有把时间放在如何从字面上来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而是把两出戏讲清晰了,讲透彻了,在充分理解诗歌涵义的根底上的朗读效果特别明显,学生在朗读中诠释了又悲又壮的心情,肤浅而伤感的声音将仿佛学生们带进经典诗歌中的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