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身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俺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首先是正讲课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她之后,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
性学习。学生探索的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