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教育
作者:王美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2
        【摘要】对于小学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里乏味的语文课本阅读知识并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而网络游戏才更能抓住这小学生的眼球。因此,如何能够使小学生建立起一种语文思维并向学生渗透出语文中的正能量,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核心,不少地方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采用一定的指导策略,来提升小学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方面的能力,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拥有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并得到的教育。
在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阅读 教学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63-01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喜欢玩耍,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由于他们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能抵抗住游戏的极大诱惑,对游戏极其沉溺,甚至不能自拔。这使得小学年级的孩子们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更无需谈接受的教育了,典型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不佳。倘若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体验到阅读中所渗透的的理念,那么就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果,也有益于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小学年级学生学习阅读的现状
        在读小学年级的学生们,多数都非常讨厌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语文阅读这门学科,在他们眼里,更是无聊透顶。家长们一致反映,在开学之际到来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甚至有的孩子直接用哭和闹的方式来告诉家长他们不想上学,然而,每逢寒暑假和国定假日的时候,孩子们却异常兴奋,尤其是在迈出校门的一刹那,更是乐的手舞足蹈。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对于孩子们的这种举动,进行了细微的分析,认为它是由孩子们领悟不到书中所传递出的的信息而造成的对阅读不喜欢的现状,并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多向学生渗透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阅读后,书写文中有关于的句子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相比于汉字和拼音,小学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书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趣图片,因此,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发现了,即是看图讲解课文的方法。该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使其对学过的内容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时候,图片可以用来形象的描述文章中优美的景特点。同时,在讲课前要熟练利用多媒体,争取在课上用多媒体来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以此来使学生对该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才能够对祖国更加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后,要让同学们把关于描写景物的句子等内容记在笔记上,以更大程度上增加对重点内容的印象。
        (二) 阅读课文后,对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众所周知,目前各类的电视剧比较受欢迎,小学学生更是对看电视剧情有独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知识,此种方法打破了传
统的教学方式,使小学年级学生对书本上的课文内容兴趣浓厚、毫无厌倦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还能向学生传递出阅读中的
        (三)阅读文章后,书写出相关的读后感悟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想说:实践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唯一方法。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提高小学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有些独到的见解与经验。实际上,教师们可以利用实践来对学生渗透的理念,举个例子,当我在讲解完《师恩难忘》这篇文章后,便会布置课后实践任务,比如根据大家所领悟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本篇读后感要写出自己对老师的爱,下次课前上交。这便在实践中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锻炼。
        (四)阅读后,背诵出经典部分语句
        适当的背诵课文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中的,例如,在讲解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我便会让同学背诵出其中最经典的一部分,在反复的背诵中让学生感悟那一份可贵的亲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同学们生命的珍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要努力奋斗一生。
        三、结束语
        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教育的指导策略的正确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的极大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新学的知识。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善于运用具有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雨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J].成功,20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