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即龙抬头,农历⼆⽉初⼆)
头⽛(即龙抬头,农历⼆⽉初⼆)头⽛即龙抬头,(⼆⽉⼆)⼜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龙抬头是每年,农历⼆
⽉初⼆,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它是中国城乡的⼀个传统节⽇。庆祝“龙头节”,以⽰敬龙祈⾬,让⽼天佑保丰收。⼆⽉⼆,相传是⼟
地公公的⽣⽇,称“⼟地诞”,为给⼟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有举办“⼟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地神祝贺⽣⽇,到⼟地庙烧⾹祭祀,敲锣
⿎,放鞭炮。在⼴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龙抬头,⼋⽉⼆龙收尾”的说法。传统节⽇龙抬头,农历⼆⽉初⼆,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
⽇⼦,它是我国农村的⼀个传统节⽇,名⽈“龙头节”。俗话说:“⼆⽉⼆,龙抬头,⼤家⼩户使耕⽜。”此时,阳⽓回升,⼤地解冻,春耕将始,
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伏羲⽒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每年⼆⽉⼆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理⼀亩三分
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传统作法,⽽且还当作⼀项重要的国策来实⾏。于⼆⽉初⼆,举⾏重⼤
仪式,让⽂武百官都亲耕⼀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说为武则天废唐⽴周称帝,惹得⽟帝⼤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龙王不忍⽣
灵涂炭,偷偷降了⼀场⼤⾬。⽟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皇⼤帝,于⼆⽉
初⼆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利条件差,农民⾮常重视春⾬,庆祝“龙头节”,以⽰敬龙祈⾬,让⽼
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今![2]农历⼆⽉初⼆,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们将黄道附
近的星象划分为⼆⼗⼋组,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向划分
为四⼤组,产⽣“四象”:东⽅苍龙,西⽅⽩虎,南⽅朱雀,北⽅⽞武。“⼆⼗⼋宿”中的⾓、亢、氐[dī]、房、⼼、尾、箕七宿组成⼀个龙形
星象,⼈们称它为东⽅苍龙,其中⾓宿代表龙⾓,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宿代表龙的⼼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中有龙“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苍龙星象的变化!古时,⼈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东⽅夜
空升起,秋天⾃西⽅落下,其出没周期和⽅位正与⼀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夏
天作物⽣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南⽅地平线以下。⽽每年的
农历⼆⽉初⼆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露头,⾓宿,代表龙⾓,开始从东⽅地平线上显现,⼤约⼀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地平线以上
,接近⼦夜时分,氐宿,即龙⽖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期,均约提前⼀点,经过⼀个多⽉时间,整个“龙头”就“
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初⼆龙抬头的形成,也与⾃然地理环境有关。⼆⽉初⼆龙抬头节
,主要流⾏于北⽅地区(南⽅⽔多,⼟地少,这天多流⾏祭祀⼟地社神)。由于南⽅地区终年⼲旱少⾬,地表⽔资源短缺,⽽赖以⽣存的农业⽣产⼜
离不开⽔,病⾍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患,因此,⼈们求⾬和消灭⾍患的⼼理便折射到⽇常信仰当中,⼆⽉初⼆的龙抬头节对⼈们⽽⾔也就显得格
外重要:依靠对龙的敬重驱凶纳吉,寄托⼈们对美好⽣活的向往—龙神赐福⼈间,⼈畜平安,五⾕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服好,洗去
⼀⾝的晦⽓。另外⼀说法:⼆⽉初⼆,龙抬头,相传⼆⽉初⼆是轩辕黄帝出世的⽇⼦。夏历⼆⽉初⼆,传说天上掌管降⾬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
⽔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因此总是农历⼆⽉初⼆这天从海底抬头进去,望着失去⼥⼉的⽅向,以寄思念。
[1]历史沿⾰最早起源于伏羲⽒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每年⼆⽉初⼆“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初⼆还举⾏盛
⼤仪式,号召⽂武百官都要亲耕。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因为农历⼆⽉初⼆正
值“惊蛰”节⽓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
⼀到冬天便进⼊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蛰”了。等到了⼆⽉⼆前后,天⽓渐暖,⼀些昆⾍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
醒了⼀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出来的。⼆⽉初⼆前后
,春回⼤地,⼈们期望龙出镇住⼀切有害的毒⾍,期望着丰收。这就是“⼆⽉⼆,龙抬头”的说
法。在北京民间,⼆⽉⼆有很多习俗,⽐如说“⼆⽉
⼆,照房梁,蝎⼦蜈蚣⽆处藏”!⽼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蜈蚣等,这些⾍⼉⼀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天民间饮⾷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饺叫吃“龙⽿”,吃⽶饭叫吃“龙⼦”,吃馄饨叫吃“龙⽛”,蒸饼也在⾯上做出龙鳞状来,称“
龙鳞饼”。这⼀天妇⼥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孩剃头也叫“剃龙头”。[2]唐朝⼈已把⼆⽉初⼆作为⼀个特殊的⽇⼦,说这是
“迎富贵”的⽇⼦,在这⼀天要吃“迎富贵果⼦”,就是吃⼀些点⼼类⾷品。宋代宫廷在这⼀天也有专门活动。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
时,⼆⽉初⼆这⼀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些⼩斛(⼝⼩底⼤的量器)中种植⽣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
斛下,让⼤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活动既是“尝鲜⼉”,⼜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
”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起。到了元朝,⼆⽉⼆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都的风俗时提到,“⼆⽉⼆,谓之龙抬头
”。这⼀天⼈们盛⾏吃⾯条,称为“龙须⾯”;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则称为“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元朝以后关于“
⼆⽉⼆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们也把这⼀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今⼈呼
为龙抬头。是⽇⾷饼者谓之龙鳞饼,⾷⾯者谓之龙须⾯。闺中停⽌针线,恐伤龙⽬也。”这时不仅吃饼吃⾯条,妇⼥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
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的民俗说:“⼆⽉⼆⽇,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农家咸以粗⽶⾯作饼及馒⾸⽽为早餐。妇⼥于是⽇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
时也制作⼀些⾯⾷吃。除了吃⾯⾷外,还有引⽔⼊宅的活动。清⼈《宛署杂民》说:“都⼈呼⼆⽉⼆为龙抬头,乡民⽤灰⾃门外蜿蜓布⼊宅厨,施绕
⽔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清晨,⼈们把草⽊灰、⾕糠等⾃河边、井边⼀路撒来,直到家中的⽔缸边,以求风调⾬顺。仅仅有降⾬还不
放⼼,必定要把⽔引⼊家中,让⾬降在⾃家的⽥地⾥,⽅才如愿。这正是⼩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之意。讲求在
这⼀天剃头,是很多地⽅的习俗。明清以来,在⼆⽉⼆还增添了“熏⾍”、“炒⾖”的活动。明⼈的《帝京景物略》中说:“⼆⽉⼆⽇⽈龙抬头……
熏床炕,⽈熏⾍,为引龙⾍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兴县志》记载,“⼆⽉⼆,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之,⽈熏⾍。”节⽇习俗⼆⽉初⼆龙抬
头恭祭华胥⽒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们要敬奉碾⼦,传说碾
⼦是青龙的化⾝。有的还把磙⼦⽀起来,表⽰“龙抬头”。俗话说:“正⽉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
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不碾⽶,不⾏⼤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其实,“正⽉不剃头,剃头死
舅舅。”⼀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后,当时不少⼈为怀念明朝,就在正⽉⾥
不剪发以表⽰“思旧”,但⼜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直流传下来。祭龙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
神的⽇⼦,每年的这⼀天,⼈们都要到龙神庙或⽔畔焚⾹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保佑⼀年五⾕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
⼈们也把⼆⽉初⼆作为“⼟地公⽣⽇”,举⾏社祭,祭祀⼟地神。[3]撒灰这⼀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撒灰所⽤之
灰,⼀般是柴灰,也有⽤⽯灰或⽤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
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意在“辟除百⾍”;将
灰撒在院中,作⼤⼩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些五⾕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引龙回”,以求风
调⾬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般是从井边开始,⼀路逶迤撒来,步⼊宅厨,环绕⽔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3]熏⾍进⼊农历⼆⽉,天
⽓渐暖,各种昆⾍开始活动,有些昆⾍对⼈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这⼀天,⼈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希望凭借烟⽓驱⾛毒⾍。[3]
击房梁就是⽤⽊棍或者⽵竿敲击房梁,以惊⾛蛇、蝎等毒⾍,⽏使为害。有的地⽅流⾏敲击炕沿,⽬的与敲击房梁相同。[3]炒蝎⾖这天⽐较盛
⾏的风俗是炒蝎⾖。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爆蜇,据说吃了炒蝎⾖,⼀年不被蝎⼦蜇[zhē,有毒腺的⾍⼦刺⼈或牲畜]。郓[yù
n]城等地称作“炒蝎⼦⽖”,孩⼦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蝎⼦不⽤打。”蝎⾖⼀般⽤黄⾖炒
制,有的蝎⾖还粘上糖⾯,有的在盐⽔中泡过
,⾹脆可⼝,还有的把⾯棋⼦和蝎⾖⼀块炒,花样甚多。吃蝎⾖不仅可以辟蝎,还有⼈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
区外,其他各地的⼆⽉⼆都流⾏此俗,不过,在蝎⾖之外⼜加上了⽠⼦、爆⽶花等,这是炒蝎⾖风俗的⼀个新发展。[3]吃“⿎撅”⼆⽉⼆这天
⼤多数农家都吃“⿎撅”(⼿搓⾯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撅”?有⼈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年太平。有⼈说
,过春节⼤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顿“⿎撅”顶灵性,就开始⼲活过⽇⼦了。也有在⼆⽉⼆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
天降⾬。有⼏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想上了天,没鞋穿;⼜想钻了地,没铧尖;⼜想上了吊,丢不下⼆
⽉⼆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的习俗,民谣⽈:“⼆⽉⼆,龙抬头,家家锅⾥嘣⾖⾖,惊醒龙王早升腾,⾏云降⾬保丰收。”有⼈还在
附近的药王庙⾥烧⾹叩头,祈保平安。炒⽟⽶传说中每年⼆⽉⼆炒⽟⽶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间乾旱之苦,甚⾄不惜冒犯天条。传说⽟龙因不
忍⼈民受乾旱之苦,义助⼈民降⾬⽽被⽟帝所囚,并⽴下规条,只有⾦⾖开花才会予以释放。⼈民因感激⽟龙义举⽽齐集⼀起炒⽟⽶,因样⼦像⾦⾖
开花⽽令看管的太⽩⾦星看错,并释放了⽟龙。⽽每年⼆⽉初⼆炒⽟⽶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节⽇传说在我国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个神话故事。说
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皇⼤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间降⾬。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家的哭声,看见饿死⼈的惨景,担⼼
⼈间⽣路断绝,便违抗⽟帝的旨意,为⼈间降了⼀次⾬。⽟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座⼤⼭下受罪,⼭上⽴碑:“龙王降⾬犯天规,当受⼈
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开花时。”⼈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开花的⾦⾖。到次年农历⼆⽉初⼆,⼈们正在翻晒⽟⽶种⼦时,想到这
⽟⽶就像⾦⾖,炒⼀炒开了花不就是⾦⾖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花,并在院⼦⾥设案焚⾹,供上开了花的“⾦⾖”。(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
朝时期⼈物,⽟⽶是明朝才传⼊中国的,那时哪⾥来⽟⽶种⼦?)龙王抬头⼀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声向⽟帝喊道:“⾦⾖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帝⼀看⼈间家家户户院⾥⾦⾖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间兴云布⾬。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初⼆这⼀天,就爆⽟
⽶花吃。这种“天上⼈间,融为⼀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个⾓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
调⾬顺、五⾕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龙抬头”与古代天⽂学对星⾠运⾏的认识和农业节⽓有关。古代天⽂学观天模式,在周
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
7宿被想想象⼀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向时,太阳的光芒就
会淹没掉星光,⼈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过⼀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会重新出现,周⽽复始,古⼈发现了这个规律
,并以它来判断时令。当被称为“龙⾓”的东宫7宿的第⼀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
时,恰逢我国农历⼆⽉⾬⽔节⽓前后,由此产⽣了“⼆⽉⼆,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居易有诗云:“⼆⽉⼆⽇新⾬晴,草芽菜甲⼀时⽣;
轻衫细马春年少,⼗字津头⼀字⾏。”民间传说,每逢农历⼆⽉初⼆,是天上主管云⾬的龙王抬头的⽇⼦;从此以后⼆⽉⼆龙抬头,⾬⽔会逐渐增多
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泛的流传着“⼆⽉⼆,龙抬头;⼤仓满,⼩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部分地区在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回到家⾥便点灯、烧⾹、上供。旧时,⼈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龙”。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
条、炸油糕、爆⽟⽶花,⽐作为“挑龙头”、“吃龙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五⾕丰登”,以⽰吉庆。⽟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
,压在⼀座⼤⼭下受罪,⼭上⽴碑:龙王降⾬犯天规,当受⼈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开花时。龙王抬头⼀看,知道百姓救它,便⼤
声向⽟帝喊到:“⾦⾖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帝⼀看⼈间家家户户院⾥⾦⾖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间兴云布⾬。从此
,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初⼆这⼀天,⼈们就爆⽟⽶花吃。其实,在农历⼆⽉以后,“⾬⽔”节⽓来临,冬季的少⾬现象结束,降⾬量将逐渐增二月二 龙抬头
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候的特点。[4]详细解释寓意“⼆⽉⼆、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它是怎
样“抬头”的?天⽂专家对此进⾏了解释。天津市天⽂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天⽂学不
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星
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亢、氐、房、
⼼、尾、箕[6]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虎、南朱雀、北⽞武,也就是说,东⽅的星象
如⼀条龙,西⽅的星象如⼀只虎,南⽅的星象如⼀只⼤鸟,北⽅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
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武升起;夏秋之交,⽩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苍龙头部“⾓宿”上有两颗星:⾓宿⼀和⾓宿⼆,代表苍
龙头上的两只犄⾓。“⾓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有四颗星排列成⼀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龙
⽖后⾯的房宿、⼼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脏和尾巴。天⽂介绍⼆⽉⼆龙抬头“⼆⽉⼆,龙抬头”是⼀句古⽼的谚语。我国古代天⽂学家根
据⽇⽉五星的运⾏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五星的运⾏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区(4象或4神),东⽅苍龙
(包括⾓、亢、氐、房、⼼、尾、箕七宿);西⽅⽩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朱雀(包括井、⿁、柳、星、张、翼、轸七
宿);北⽅⽞武(包括⽃、⽜、⼥、虚、危、室、壁七宿)。其中‘⾓宿’就是龙⾓。在⼆⽉初⼆这⼀天东⽅地平线上升起了龙⾓星,所以称为龙抬
头。民间⼜传说这⼀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们在那时就会焚⾹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顺,五⾕丰登,这⼀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中国⼈过年,⾃腊⽉初⼋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初⼆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百姓⽽⾔,⼆⽉初⼆⽇,是⾮常重要的节⽇,⼈们认为这天正
是苍龙“登天”之⽇,俗称“龙抬头”。这天⼀般处在惊蛰之后,⼤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切都是新的开始。⽆论是⾛在乡间集市,还是
城⾥的⼤街⼩巷,都会看到⼀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都在排队理发!为什么要理发呢?因为⼈们认为⼆⽉初⼆是龙抬头的⽇⼦,龙抬头的⽇⼦理
发叫做“剃龙头”,预⽰⼀年有好的开始。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的神仙,降⾬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年的庄
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云布⾬,⼆⽉初⼆⽇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戏以娱神。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
抬头”,诸如此⽇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到河边或井边担⽔,以免惊扰龙的⾏动,招致
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认为磨⾯会榨到龙头,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磨的⼈家,这天要
将磨⽀起上扇,⽅便“龙抬头升天”。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
⽼百姓⼏家合伙制作⼀条龙,⼆⽉⼆⽇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所谓剃龙头,指⼆⽉初⼆理发,⼀为⼉童理发,叫
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后出⼈头地;⼤⼈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年顺顺利利。此外,⼤⼈们要⽤
五⾊布剪出⽅形或圆形⼩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线穿起来,作长⾍状,戴在孩童⾐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旧时这天让孩⼦开笔写字
,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长⼤后断⽂识字……⼆⽉初⼆简单的举动,饱含着⼈们对孩⼦的殷切记挂,也饱含着⾃⼰对美好⽣活的希望。中国古代
将⾃然界中的⽣物分成⽑⾍、⽻⾍、介⾍、鳞⾍、⼈类五⼤类。⽑⾍指披⽑兽类,⽻⾍指鸟类,介⾍指带甲壳类,鳞⾍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类。龙
是鳞⾍之长,龙出则百⾍伏藏。⼆⽉初⼆正是惊蛰前后,百⾍萌动,疾病易⽣,⾍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们引龙伏⾍,希望借龙威镇伏百⾍,保
佑⼈畜平安,五⾕丰登。引龙伏⾍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分讲究。灰多选⽤草⽊灰,⼈们⾃家门⼝以草⽊灰撒⼀条龙到河边,再⽤
⾕糠撒⼀条龙引到家,意为送⾛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财两旺;从临街⼤门外⼀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缸⼀圈,叫做“引钱龙”;
将草⽊灰撒于门⼝,拦门辟灾;将草⽊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害。陕西富县⼀带还流⾏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的表现
。后来,也出现⽤⽯灰替代草⽊灰伏龙降⾍的做法。为了纳吉,⼆⽉初⼆这天的⾷物也与“龙”相关,⾯条不叫“⾯条”,称作“龙须⾯”;⽔饺称
作“龙⽿”、“龙⾓”;⽶饭称作“龙⼦”;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条、馄饨⼀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龙头”;吃葱
饼叫做“撕龙⽪”。⼀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就全国⽽⾔,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初⼆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
,除上⾯介绍的活动及⾷俗之外,还有爆⽟⽶花、吃蝎⾖、击梁驱⾍等,但不论哪种⽅式,均
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展开,它是⼈们寄托⽣存希望的
活动,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古籍记载“⼆⽉⼆,⽈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谓引龙,冲、⾍不出也帝京景物
略。”《帝京景物略·卷⼆春场》“⼆⽉⼆⽇,古之中和节也。今⼈呼为龙抬头。是⽇⾷饼者谓之龙鳞饼,⾷⾯者谓之龙须⾯。闺中停⽌针线,恐伤
龙⽬。”《燕京岁时记》“⼆⽉⼆⽇,各村疃社醵钱献⽣,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注之,⽈‘引龙头’。”《⼤同府志》民间习俗⼭东地区
我国⼭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灶烟在地⾯上画⼀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的:⼀是请龙回来,兴云布⾬,祈求农业丰收,⼆是龙为百⾍
之神,龙来了,百⾍就躲起来,这对⼈体健康、农作物⽣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签上,晚上再插在⽥
间,认为这是供百⾍之神和祭祀祖先的⾷品,祈求祖先驱赶⾍灾,也希望百⾍之神不要危害庄稼。是⽇,各地普遍把⾷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
⽔饺叫吃“龙⽿”,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条叫⾷“龙须”,吃⽶饭叫吃“龙⼦”,吃馄饨叫吃“龙眼”等。妇⼥们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
为苍龙在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起床前,先念“⼆⽉⼆,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
边照边念“⼆⽉⼆,照房梁,蝎⼦蜈蚣⽆处藏”。有的地⽅妇⼥停⽌洗⾐服,怕伤了龙⽪,等等。⼆⽉初三为⽂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该⽇⽂
⼈雅⼠敬奉⽂昌,求科举登第。旧俗,⼉童在⼆⽉⼆这天⾏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要⾏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
元礼,其中,开笔礼是⼈⽣的第⼀次⼤礼。开笔就是开始写⽂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像、讲授⼈⽣最基本的道理,赠⽂房四宝等内容。[5]北京
地区北京民俗⾷品,⼀种烙得很薄的⾯饼,⼜称薄饼。每年⽴春⽇,北京⼈都要吃⼆⽉⼆龙抬头春饼,名⽈“咬春”。农历⼆⽉初⼆,是中国古谚
所说龙抬头的⽇⼦(“⼆⽉⼆,龙抬头”),这⼀天北京⼈也要吃春饼,名⽈“吃龙鳞”。春饼⽐吃烤鸭的薄饼要⼤,并且有韧性(北京⼈称为要
有“⾻⽴劲⼉”),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吃春饼时讲究到盒⼦铺去叫“苏盘”(⼜称盒⼦菜)。盒⼦铺就是酱⾁铺,店家派⼈送菜到家。北京
⼈的春饼讲究有⼏样⼩菜:凉拌⾖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盒⼦⾥分格码放熏⼤肚、松仁⼩肚、炉⾁(⼀种挂炉烤猪⾁)、清酱⾁、熏肘⼦、
酱肘⼦、酱⼝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切成细丝,另配⼏种家常炒菜(通常为⾁丝炒⾲芽、⾁丝炒菠菜、醋烹绿⾖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
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菜”炒瘦⾁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爽⼝),⼀起卷进春饼⾥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若在⼆⽉⼆这⼀天吃春饼,北京⼈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
家。春饼在北京,还有⼀种⾖⾯糕,北京清真风味⼩吃。⽤蒸熟的黄⽶(或糯⽶)揉成团,撒炒熟的黄⾖⾯,再加⼊⾚⾖馅⼼,卷成长条,撒上芝⿇
桂花⽩糖⾷⽤,由于清代经营⾷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犹如郊野⽑驴就地打滚粘满黄⼟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北京的习俗,
⼈们总喜在农历⼆⽉买“驴打滚”品尝,因⽽经营这种⾷品摊贩和推车⼩贩很多,以天桥市场⽩姓⾷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5
]⼭西地区⼆⽉⼆龙抬头晋西北⼀些地⽅的引钱龙,选择⼀棵⼤树或⼀块⼤⽯,⽤灰线围洒⼀圈。再⽤红线拴⼀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
,⼿拉线牵回家中,⽤容器盖住即成。[5]陕西地区陕西西安地区这⼀天,⼀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送爆⽶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天
炒好齐⼦⾖,准备给家⾥⼈。齐⼦⾖是⽤油、⽔和⾯,然后切成⼩的⽴⽅体,再⽤油炒了。有的地⽅会把花⽣和齐⼦⾖⼀齐炒。[5]⼴西中北部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句“⼆⽉⼆,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祭村堂;龙收尾,送龙
归”,⼆⽉⼆和⼋⽉⼆过法性质是⼀样的。准备的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分组轮流制,每⼩组5⼈组成。每当块到节时
候,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和⼤⽶。节⽇那天“头领“负责买菜、做饭等⼀切⼯作。”⾎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
⾎肠“壮语叫”bong“有⽲苗速长、五⾕丰登的含义。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
位村民评价分配⼀段⾎肠和扣⾁。[5]芮城合河地区有⼀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
纪念东岳⼤帝黄飞虎治⽔有功⽽三社联典庆贺,故⼜称“三社典”。这天,⼭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出来,民间⼜称“亮
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顺,五⾕丰登。届时,妇⼥们⾝着彩装,演唱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