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崇明岛上的伪民俗
柴焘熊 柴焘熊之江风海韵 2018-03-13
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崇明岛上的伪民俗
柴焘熊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民俗,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因此有“春雨贵如油”的民谚。因为地表水资源的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所以,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活动,对那里的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就有了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之举,有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盼望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民俗。二月初二传说是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之日,它意味着今后雨水会多起来,有利于农家的耕种。因此那里的民间还有“龙不抬头天不雨”的说法。
但是,在我们长江的中下游以及江南一带,这期间正是春雨较多的时分,农家期盼的是希望有一段比较干燥的日子,以利于三麦、油菜的生长。因此江南和长江口民间有“二三月间沟底白,
青草晒来变成麦”的说法,根本没有二月二盼龙抬头的说项。
二月二 龙抬头笔者多年从事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对于崇明的民俗文化虽然不敢说了然于胸,但也掌握得比较清楚。为了证实江南及长江口一带没有这一民俗的说法,翻遍了崇明的旧县志和崇明曾经被隶属过的苏州府志、太仓州志以及收录江南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嘉定、宝山、崇明等地民俗、民风的《百城烟水》一书,也未见有这方面的记述。
对于在阴雨绵绵的春季,崇明民间老百姓倒有害怕主雨蛟龙的说法,如龙头一抬 潮汛就来;龙尾一动,要出官宫;二月三月沟底白 青草晒来变成麦;尺麦怕寸水;二三月里雨淋淋 小熟花地不太平;二月八夯天气晴 揦麦揦来手不停;龙尾巴一豁 乡下人哭煞;春天落雨麦生病;新岁湿三春 三麦难生根;麦怕早春连夜雨,稻怕秋来一朝霜;春雨满淋沟 小熟花地愁等等农谚。我们知道,崇明民间还有“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没到嘴”的讲法。新春一二月的月初和十八,是发大潮的时候,崇明人称之为拜年潮。这时候如果龙尾一动就是发拜年大潮的时候,海岛四周的大堤就会被冲开形成决口,就是上面崇明人所讲的“出官宫”。可以想想,一个令崇明人毛骨悚然的日子,会用节日来庆贺它?
也许有人问,在二月二,崇明有没有它自己的民间习俗呢?回答是肯定的:吃撑腰糕。吃了
它,务农的老百姓体格康健力气大,正好重事春季的挑堤做岸和春耕的累重农活。
也或许有人说,这个时候崇明没有什么民俗节庆活动,让外地来崇明的老板无中生有造一个出来,也可丰富崇明的旅游市场。这话也荒谬。其实这个时候崇明有自己传统的民俗活动——待娘娘。崇明四面环水,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很多。待娘娘是报答妈祖、祈求平安的民间习俗活动。当年,崇明岛上施翘河、新开河、堡镇港、陈家镇包括长兴岛,都会举办这一民俗活动。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现在的休渔活动来举办一个保护渔业资源、感恩大海的民俗节庆活动,而不应该莫名其妙地搞什么长江入海口和江南一带根本没有、且有背离当地民风民俗的什么二月二龙抬头节了。
我看,在我们中国,大约以不利当地民俗而搞的人造节庆,除了我们崇明,再也不会出第二家了。崇明籍的学者、上海社科院的终身研究员周三先生,最近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也明明白白指出,我国的黄河流域是龙文化,长江流域是鸟文化。该醒醒了,我们有关部门的领导,一来为敬畏原有的民俗,二来为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再也不要搞让有识之士笑掉大牙的伪民俗了。
近来又听说,有人,竟然异想天开地要区里某个部门为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崇明岛上的伪民俗
申报非遗。哈哈,如果把崇明历史上没有、近几年胡搞的东西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的非遗还成非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