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龙抬头
相传古时候,人间很久都没有下雨,地里的庄稼眼看着就要干枯死掉。这时,玉皇大帝派东海的龙神去人间下一场大雨,谁知道这东海的龙神是一条贪玩的小龙,路上遇到一条小河,便一头钻进去贪睡了起来。这一幕,恰好被一个打水的年轻人看到。为了把龙神唤醒,他用棍棒敲打着河面,不一会儿就吵醒了小龙神。小龙神生气的从河中露出头来,要和年轻人较量,谁知却被打败了,只好乖乖地给人间降雨。
从那以后,人们为了让龙神能够按时降雨,便在人间敲锣打鼓,供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吸引龙神的到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在古时候,人们依靠土地生活。为了祈求上天,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使庄稼产出更多的粮食,人们会供奉天上的神明。这样的供奉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龙抬头”。
事实上,早在元朝时代,人们就将“龙抬头”的日期确定为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那么,这一天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原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左右,刚好是动物从冬眠里苏醒的日子。许多地方都已经进入了雨季,春雷滚滚,冬眠的蛇、蚯蚓纷纷被惊醒,所以,人们把这一时节称作“惊蛰”,“蛰”就是动物不吃不喝,冬眠的意思。
说来也巧,古时候,人们把“蛇”当做是龙的亲戚,也叫它“地
龙”。事实上,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仿照蛇的形态,加工想象得来了龙的样子,“惊蛰”惊醒了蛇,蛇从洞穴里钻出来,抬头看看初春的景象,就像是“龙抬头”。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惊蛰”之后,毒蛇毒虫都跑出来祸害人间,但是它们都怕龙,为了让龙能够镇住害虫,消灾降福,老百姓们纷纷祈求龙的出现,希望它可以抬头看到,保佑人间。
龙抬头不仅由来丰富多彩,在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也不同。
先来说说北方。北方人在龙抬头这一天,有驱虫的习俗,比如,在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谚,“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一天,人们会点着蜡烛,燃烧熏香,用蜡烛照房梁上的蝎子、蜈蚣等昆虫,还要用熏香把这些虫子从家里熏出来。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有剪头发的习俗,北方人叫做“剃龙头”,这也是有讲究的,“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在这一天剪头发,这预示着新的开始,也能给这一整年带来好运。
再来看看南方,南方人过节更加热闹,不过他们过的可不是“龙抬头”,而是“社日节”。和北方人供奉龙神不同,南方人供奉的是“土地神”,他们认为土生万物,而土地神掌管着地上的一切,包括庄稼和人畜的平安。
二月二 龙抬头
因此,在一天,人们会穿着红的衣服,敲锣打鼓放鞭炮,还会去当地的土地庙烧香祭拜。虽然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但是人们最终的愿望,都是为了保佑平安。
此外,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把所有的食物都重新命名,并且都要和“龙”字相关。
比如,面条叫“龙须”,饺子叫“龙眼”,春饼叫“龙鳞”,还有一系列“龙舌”、“龙皮”、“龙子”和“龙蛋”的食物。其实大多都是日常食物,只不过在这特殊的一天,换了一个名字罢了。
北方有句谚语:“二月二,炒豆豆”,这里面也藏着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玉皇大帝很生气,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能给人间降雨,这可怎么办呀?一只掌管天河的龙王听见了人间凄惨的哭声,他于心不忍,偷偷给人间下了一场大雨,不过这件事还是让玉帝知道了。玉帝将龙王贬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且说道:只有金豆开花,才能让龙王重返天庭。
百姓们为了报答龙王的降雨之恩,四处寻金豆花。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妇人在翻晒玉米时,看着金灿灿的玉米豆子,突发奇想:把金的玉米在锅里炒一炒,不就能爆出玉米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开始爆玉米花,玉帝一看果然是金豆花,就释放了龙王,让他恢复了自由。从此,每年到了龙抬头这一天,人们就会炒玉米豆,给小孩子吃。
人们给“龙抬头”赋予了很多神话彩,也寄托着生存的希望,这些传统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独特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