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点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
⽹格是继传统因特⽹、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因特⽹的应⽤。传统因特⽹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页的连通,⽽⽹格则试图实现互联⽹上所有资源的全⾯连通,其中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简单地讲,⽹格是把整个因特⽹整合成⼀台巨⼤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共享。当然,⽹格并不⼀定⾮要这么⼤,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格、企事业内部⽹格、局域⽹⽹格,甚⾄家族⽹格和个⼈⽹格等等。⽹格根本的特征不是它的规模,⽽⾯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最“正统”的⽹格研究起源于美国政府过去⼗年来资助的⾼性能计算机科研项⽬。这类研究的⽬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性能计算机、⼤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电⼦显微镜、雷达阵列、粒⼦加速器、天⽂望远镜等等)、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个巨⼤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这⽅⾯的代表性研究⼯作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资助的NPACI、“国家技术⽹络”(NTG)、分布式万亿次级计算设施(DTF),美国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欧盟的Data Grid等。
作为⼀种新技术,⽬前研究⼈员对⽹格研究重点和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把⽹格看成是未来互联⽹
技术,称为“下⼀代因特⽹”、“Internet2”、“下⼀代Web”等;还有⼀类研究的侧重点是智能信息处理,它关注的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常见的名词包括语义(Semantic Web)、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本体(Ontology)、智能主体(Agents)、信息⽹格、知识⽹格、⼀体化智能信息平台等;企业界的研究⼤多集中尽量利⽤现有的Internet/Web技术,将因特⽹上的资源整合成⼀台超级服务器,有效地提供内容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交易服务、内容分发(Contents Delivery)、电⼦服务(e-service)、实时企业计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简称RTEC)、分布式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万维⽹服务(Web Services)等名词都属于这⼀范畴。
企业界的⽹格相关研究开发⼯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务。⽬前,⼀些业界巨头已经就⼏个底层标准协议达成共识,包括XML、SOAP、WSDL、UDDI等。与“正统”的⽹格研究不
同,Web服务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其相关产品可望在今明两年在市场上开始普及。
作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所长李国杰院⼠)
分析:什么是⽹格它会产⽣20万亿的产业吗
《计算机世界》记者⾼丽华周蓉蓉
当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为⽹格⽽痴狂的时候,国内⼤多数计算机⽤户却对“⽹格”为何物
都“真的不知道”,不少⼈甚⾄前所未闻。摆在中国IT产业⾯前的⼀个现实是,有着“突破性创新”和巨⼤商业前景的⽹格技术,在全球范围还处于起步阶段,⼤家的⽔平都差不多。为此,⽆论⽤户还是⼚商,都不应当满⾜于已经熟悉了的“⽹络”,还应当关注“⽹
络”前头的“⽹格”。
11⽉8⽇,由中国⼈民⼤学信息学院主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协办的“⽹格主题⽇”研讨会上,⼀位⽤户代表上台说的第⼀句话就是“会前有⼈问我⽹格是怎么回事,我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台下顿时笑声⼀⽚。
这并⾮个别现象。在记者就⽹格计算(Grid Computing)进⾏采访的时候,发现相当多⽤户
都“真的不知道”⽹格为何物。即或听说过这个概念的,也往往想当然地把它划进“⾼精尖”设备和精英业务的⾏列,与⾃⼰既⽆缘也不相⼲。⼀些媒体对⽹格的解释也“模模糊糊”,语焉不详,甚⾄说法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IT专家和⼚商们说起⽹格来却激情燃烧、如数家珍、成胸在握。他们称⽹格是继Internet和Web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它的兴起将再次改写计算机应⽤的历史。有的还信誓旦旦,说这⼀变⾰是近在咫尺的事情,⽹格计算在2004~2005年就将形成⽓候。
如果情况真如专家们所说的那样,那么上述两⽀队伍——⽤户队伍和专家⼚商队伍——就到了需要交流和碰撞的时候了,因为“⽹格最后是⽤户的,是由⽤户来决定的,不是由⼚商来决定的”(中科院李国杰院⼠)。这种交流对⽤户队伍⽽⾔,将是⼀种“启蒙”和“激发”;对专家⼚商队伍⽽⾔,则是实现⽹格产业化的必经之途。只有⼆者联起⼿来,才可能迎来中国⽹格发展的真正商机。
何为⽹格?
有趣的是,即便那些热切谈论着“上⽹”⾏将被“上⽹格”所取代的专家们,谈起“⽹格”这个问题来也缺少统⼀的“话语”。
接受采访的专家中,有说⽹格是⼀种技术的,有说⽹格是⼀种标准的,有说⽹格是⼀种⽅法(实现资源共享的⽅法)的,有说⽹格是⼀种中间件的,还有说⽹格是⼀种⾼级计算的……不⼀⽽⾜。专家们尚且如此,⽤户们对此“说不清楚”,⾃然更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了。
推动中国国家⽹格(China National Grid,简称CNGrid)的“863计划⾼性能计算机及其核⼼软件专项”组成员钱德沛教授就此认为,出现这种“混乱”并⾮坏事,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格毕竟还是个成长中的事物,对它的认识尚需假以时⽇;另⼀⽅⾯,对于复杂的事物本来就可以从不同⾓度去审视,很难说哪⼀种看法绝对正确或错误。
问题或许可以倒过来:不说⽹格“是什么”,⽽说⽹格“不是什么”,或“不只是什么”。
钱德沛认为,把⽹格归结为⼀种标准或⼀种⽅法,⾄少是不全⾯的。与⽹络⼀样,⽹格作为⼀种资源共享的⼯具当然离不开标准,但⽹格本⾝却不宜定义为标准。⽐较起来,把⽹格看做⼀种如同⽔⼚和电⽹那样的基础设施更为恰当——只不过⽹格是⼀种“⽆形的”信息基础设施⽽已。
具体说来,⽹格计算是利⽤互联⽹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计算资源,通过逻辑关系组成⼀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这台机器把每⼀台参与其中的、包括个⼈电脑在内的计算机都作为⾃⼰的⼀个“结点”,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结点”并联起来,就组成了“⼀张有超级计算能⼒的⽹格”。⽽每⼀位将⾃⼰的计算机连接到⽹格上的⽤户,也就“拥有了”这架超级计算机,可以随时随地调⽤其中的计算和信息资源,在获得⼀体化信息服务的同时,最⼤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如果认可上述看法,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格”与“⽹络”有何区别了。因为“⽹络”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何须再上“⽹格”呢?
对此,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及“863计划⾼性能计算机及其核⼼软件专项”组成员徐志伟研究员的解释是:同是实现资源共享,“⽹格”与传统的“⽹络”完全不在⼀个层次上。“‘⽹络’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页的连通,⽽‘⽹格’则将在应⽤层⾯上实现所有资源的全⾯连通,包括计算、存储、软件、数据、信息、知识,甚⾄还包括仪器设备和⼈才”。⽽且,“Web只能对HTML⽂件进⾏⼀致性的访问,⽹格却可以对所有资源进⾏柔性和⾼性能的访问,即时地创建强⼤的虚拟计算环境”。这是传统互联⽹⽆法⽐拟的。
举例来说,在传统互联⽹环境下,你要访问⼀个服务器或⽹站,必须知道路径才⾏。⽹格访问就不必顾及计算机在哪⼉,也不⽤管是谁的计算机,你只要遵守协议,⽹格会把你需要的⼀切资源调到你⾯前,“就像⽤电,只要你的保险丝⾜够粗,你想⽤电做什么都可以”。如果你的计算机速度不够快或存储空间不够⼤,⽹格还会⾃动调资源,这意味着,你在⽹格上完全可以通过⼀台个⼈电脑终端,处理⼀批来⾃太空探索的海量数据。当然,“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的相关资源闲着,也有可能被别⼈调⽤”。
这种情形或许可以借⽤⼀家保险公司的⼴告语来描述:“平⽇注⼊⼀滴⽔,⽤时拥有太平洋”。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主任孙凝晖谈及“⽹格”与“⽹络”的区别时,还打了个形象的⽐⽅,说“⽹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好⽐⼩电站,家家户户都有⼀台,杂乱⽆序且浪费严重,电⼒还难以集中使⽤。“⽹格”则好⽐⼤家共⽤⼀个电站,这个电站可以是全世界建⼀个,也可以是⼀个国家建⼀个,⼀个地区建⼀个或⼀个企业甚⾄个⼈建⼀个。与家家户户搞⼩电站的传统⽹络相⽐,⽹格最⼤的长处是集中有序,全⾯流通,可以最⼤限度地节省资源,提供多元信息服务。
当然,在此意义上,⽹格也可以说是全新的互联⽹,或“下⼀代的互联⽹”(IBM⽹格计划领导⼈Wladawsky-Berger语)。
后技术时代的平民应⽤
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的Wladawsky-Berger,把⾏将到来的“⽹格时代”称为计算机技术的“⼴泛使⽤期”,相⽐之下,“⽹络时代”仅仅被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公众认识期”。
不管确切与否,这种看法⾄少可以给我们⼀个启⽰,那就是被不少⽤户视为“⾼精尖”设备
和“专业级”应⽤的⽹格技术,其实是⼀种最平民化的信息技术,⽽不可能是⼀种“塔尖上”的应⽤。当我们说⽹格可以连通每⼀台个⼈电脑的时候,意味着“⾼精尖”技术必须隐居后台,对⽤户⽽⾔的“后技术时代”也就到来了。
“⽹格最终应该是⼀种公共事业”——由⽹格应⽤服务商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与电话、电⼒、⽔、煤⽓并列,被称为“第五公⽤设施”——IBM中国研究及开发部总经理王玮博⼠如是说。engine什么意思
这个“公⽤设施”的第⼀⼤好处,是节省资源。
中科院⾼能所研究员许榕⽣举例说,当今世界⼤约有4亿台个⼈电脑,它们在⼤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假如能发明⼀种技术,⾃动搜索到这些电脑并将它们并联起来,由此形成的计算能⼒将会超过许多超级巨型机。“⽹格计算”就是这样⼀种技术。⽬前已有数百万台个⼈电脑加⼊到⽹格计算的⾏列,每天所形成的计算能⼒⼤约相当于数千台个⼈电脑满负荷地⼯作⼀年。
另有资料显⽰,⽬前我们的宽带利⽤率只有5%,软件也是5%,服务器是20%。⼀⽅⾯强调要降低成本,
⼀⽅⾯却⼜是资源的巨⼤浪费。⽹格恰恰可以解决这个⽭盾。
Sun(中国)公司客户经理蔡永介绍了⼀个⽹格应⽤的案例:福特公司要求它的IT部门既要保证⾼标准的计算能⼒,还要全⾯削减成本费⽤。可对于汽车设计中的有限元分析、流体动⼒学分析和试验设计仿真这类需要极⾼运算能⼒的应⽤环境来说,降低成本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采⽤了Sun ONE Grid Engine(⽹格引擎)软件之后,问题迎刃⽽解:⽩天让⼯作站中的⼀部分CPU ⽤于交互作业,⼀部分⽤于计算作业,⽽在夜间和周末将所有的CPU都⽤于计算作业。福特⼯程师们只要通过原本熟悉的⽹络界⾯就可以把⾃⼰的计算任务提交给⽹格计算引擎软件,再由⽹格引擎软件⾃动把计算任务分配给空闲的计算机。只要在整个⽹格中还有空闲的计算资源,系统性能就不会感到明显降低。
对这种节省资源的好处,VeryE⾸席执⾏官张向宁描绘说,原始社会,⼤家都得出去打猎,打多少吃多少。社会发展以后,专门有⼈种粮⾷了,就不必每个⼈都去打猎了,你花钱就能买到粮⾷。⽽现在超市与便利店就在你家门⼝,你连粮⾷也不必储存了,随时可以到超市买,吃多少买多少。搞室内装修也是这个道理,你也没有必要为了装⼏间房⼦⽽专门养⼀个装修队,临时雇⼏个⼈就够了。所以对企业IT应⽤来说,有了⽹格后,实在没有必要再另建⼀
套“⾃⼰的”IT系统,那样做既要养⼀批⼈,还得顾及系统的升级换代,“最经济的办法就是租,就是雇”。张表⽰他将来不会去做⽹格服务商,但他绝对会成为⼀个⽹格服务的⽤户。
第⼆个好处,是进⾏分布式计算。
⽹格是⼀种分布式计算模式,这种模式可获得负载平衡,避免⽹络的拥堵和宕机,把数据分别存储,还可容错容灾,就近服务。
据IBM⼤中华区⽹格计算总监朱明介绍,美国的医疗⽹格设在宾⼣法利亚⼤学,它可将X光照⽚等医疗⽂件放在⽹格上,供1000多家医院共享。因为涉及到海量数据,所以这些数据都是分布存储,调⽤起来也很⽅便,通常⼏秒种即可获得病⼈当前与历史的全部诊断记录,从⽽将⽹格的⼒量⽤在每⼀个病⼈⾝上。Butterfly的在线游戏也借助⽹格技术来增强可靠性,在游戏⽤户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格实现计算能⼒和存储能⼒的⾃动配置,游戏总也不会宕机。
第三个好处,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多元⼀体化服务。
王玮博⼠举例说,如果我对某只股票感兴趣,那么我可以告诉计算机系统并对相应操作给出条件,条件符合时就通知我。如果股票的价格达到了⼀定的数值,传统的计算系统只会告诉你这只股票的市值,⽽⽹格系统则可以告诉你现在持有多少股,买进价是多少,建议购买还是卖出等等。总之,这样的⽹格应⽤“能够知道你所有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给出建议”。这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元信息共享带给你的好处。
这⼀功能尤其为跨国公司所看好,因为它所创造的异地协同⼯作的信息环境,可以⽅便地把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分⽀机构组织起来。
孙凝晖接受采访时还表⽰,⽹格极有可能会成为解决信息安全的⼀个突破⼝:因为现在的⽹络安全措施基本是⼀种被动的防御,你⽆法知道⿊客在什么位置,他⽤的是哪台计算机。⽽⽹格是⼀种“主动式的按需服务”,⽤户必须⾸先确定⾃⼰的⾝份才能获得服务,如同我们现在⽤的⼿机和有线电视,⽤户的⾝份与位置都可以查得到。这种模式对防范⿊客肯定是有效的。
徐志伟认为,⽹格计算的普及将把我们带⼊信息技术的“后技术时代”(post-technology stage),⽬前我们正处在从互联⽹(Internet与Web)时代向⽹格的按需计算时代演化的过程中,届时每个⼈都可以把⾃⼰装进⽹格,享受⽹格带来的好处。
20万亿美元的产业?
谈及⽹格技术的前景时,⼈们最津津乐道的⽆疑是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下列预测:⽹格技术将在2004年⾄2005年出现⼀个⾼峰,推动信息产业市场的持续⾼速发展,在2020年将产⽣⼀个年产值为20万亿美元的⼤产业。
但⾄少在⽬前,“⽹格还不是⼀个已经成熟的、有定论的技术”(徐志伟)。处于幼稚期的新技术固然最能给⼈以希望,可要预测⼗⼏年以后的事情,毕竟有些勉为其难了,现实中虎头蛇尾的技术并⾮个别。
不过,在不少⼈⼼⽬中,⽹格应该是个例外。⾸先,⽹格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12年前的分布式计算可以说就是⽹格的雏形(最初的分布式计算只是把⼀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CPU去做⽽已),⽹格的概念在相关⼚商和专家的圈⼦⾥也已热了两三年。
其次,⼀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已为此投下了巨资。IBM公司2001年就宣布投资40亿美元⼤规模进⼊⽹格计算领域,研制每秒13.6万亿次超级⽹络计算机;最近⼜宣布投⼊100亿美元,启动“按需计算”计划。⽇本⽂部科学省2002年5⽉决定投资700亿⽇元开发超⼤型⽹格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技术也已经接受了⼀定范围的市场检验。
第三,⼈们对信息技术变⾰有信⼼。个⼈电脑和⽹络等意想不到的迅速崛起和⼤⾏其道,已经为这种信⼼奠定了基础。尼葛洛庞帝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超过我们最⼤胆的想像”的名⾔,可以看做是对这种信⼼的激情归纳。
的确,计算机技术的⼏次⼤的变⾰,都近乎于传奇甚⾄神奇。最早的时候,你想使⽤计算机,必须坐到⼤机房的终端前;有了⽹络后,你可以在家⾥使⽤了;有了Java等跨平台⼯具,你不再需要特定的机器和系统来⽀持……应⽤模式就在这样的演变中发⽣着天翻地覆的变化。IBM最早的⼤型机不存在通信交流问题,只供⼀个⽤户使⽤,今天却需要通过TCP/IP协议供上百⼈使⽤。数据库也⼀样,早期的数据库不可以共享,有了互联⽹之后才出现了共享数据库。⽹格计算就是随着这些变化⽽出现和发展的。王
玮博⼠接受采访时说,既然曾预⾔“全世界⼤概只需要5台计算机”的IBM创始⼈Thomas Watson、预⾔“⼈们没有理由在家⾥需要计算机的”的Digital总裁Ken Olson、预⾔“640K应该是对任何⼈都⾜够了”的微软创始⼈Bill Gates都成了笑料,⽹格今后的发展“超过我们最⼤胆的想像”,当然也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第四,是⼈们对⼀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需要。在⼀个信息技术⼤⾏其道的时代,这个引擎为什么不可以是正在崛起的⽹格技术呢?
⽹格最早形成⽓候是在⾼性能计算机领域,因为⾼性能计算机资源最稀缺,⼀般的企业⽤户现在只是刚刚发现。Platform亚太区副总裁郑志说,今天不仅有计算⽹格,还有数据⽹格、信息⽹格、GIS⽹格、基因⽹格……随着应⽤潜⼒的挖掘,还会有更多的⽹格冒出来。
Platform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张福波博⼠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主任孙凝晖告诉记者,⽹格技术不是排它性的,涉⾜⽹格应⽤⽆须从零开始,只要把⽹格标准与现有的应⽤资源结合起来就够了。譬如⽹格标准与⾼性能计算机结合会产⽣⾼性能计算机的核⼼技术,与中间件结合会产⽣中间件的核⼼技术,与应⽤软件结合⼜会产⽣应⽤软件的核⼼技术,如此等等。“与⽹格结合的东西越多,可供共享的资源也越多。”
随着⽹格向每⼀个⼈⾛近,⼈们对它所可能承担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也越来越看重,这是
最⾃然不过的事情。
不过,作为⼀种尚不成熟的技术,⽹格的发展还存在障碍。钱德沛认为主要是标准问题
——虽然有了国际公认的OGSA⽹格标准,但还只是⼀个⼤框架,相关的产品也不够丰富,⽤户和⼚商的理解和观念也有许多分歧。钱德沛就此认为,⽹格较⼤规模的应⽤起码是3年以后的事情,说2004到2005会形成⽓候,那是过于乐观了。
“中国的⽹格活了”
这是IDG⼀篇⽂章的标题。发表于10⽉14⽇的这篇⽂章介绍,中国将建成世界最⼤的教育⽹格。
国内对⽹格的研究始于2000年,与国外相差⼏年的时间。但总体看,⽹格的研发在全球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国的医疗⽹格、英国的国家⽹格与中国的教育⽹格和国家863⽹格性质相似,都是研究性⽹格。“应该说⼤家的⽔平都差不多,这也正是中国的⼀个机会”。王玮博⼠如是说。
⽽且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度重视,“⾃上⽽下”的进展并不慢。有国内专家评论,⽹格计算⼀年前还有点遥远,现在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已经能⽤它来做些事情了”。
2002年6⽉,我国政府在“863”计划中设⽴了⽹格专项:研制中国国家⽹格。总体⽬标是研制⼀台每秒4
万亿次运算能⼒、⾯向⽹格的⾼性能计算机;建设⼀个具有5万⾄7万亿次聚合计算能⼒的⾼性能计算环境;开发⼀套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格软件;建设2⾄3个事关国计民⽣的应⽤⽹格;形成若⼲⽹格技术的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培养⼀批⾼素质的⽹格研究和应⽤⼈才。
与此同时,联想和中科院计算所分别推出了深腾6800⾼性能计算机和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地质、⽓象、航空、基因、森林资源与林业⽣态等七⼤⾏业的应⽤⽹格项⽬建设先后启动;建成了中科院、上海、清华⼤学等7个⽹格结点;中科院计算所围绕⽹格路由器、⽹格操作系统、⼯具软件包、信息⽹格平台、知识⽹格以及安全系统进⾏系列研发,形成了“织⼥星⽹格”品牌;联想推出了“关联应⽤”的⽹格发展战略,已有部分产品⾯世。
最有⽓候的是中国教育⽹格。这项“迄今世界上最⼤的教育⽹格”由12所⼤学联合推出,可实现全国100所重点⼤学资源共享。⼯程建成后将⼤⼤简化和⽅便全国教育系统的资源配置,应⽤将涵盖⽣命科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等众多领域。
钱德沛和张福波认为发展⽹格产业从教育抓起是⾮常明智的⼀步,因为⽹格发展的基础是⼈才。“不能说⽬前的教育⽹格完全是实验性的,因为这个⽹格已经让师⽣共享到了全国校园⽹的资源,它还让师⽣在使⽤⽹格中熟悉了⽹格,实现了培养⽹格⼈才的⽬的。” IBM朱明也认为教育⽹格“部分地进⼊了实⽤阶段”,如清华⼤学的⽣命计算应⽤、北京⼤学的教育课件,“虽然是科研项⽬,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在受益了”。
政府推动⽹格应⽤⽅⾯,⾛在最前⾯的城市是上海。11⽉5⽇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数字城市与城市⽹格”论坛上,上海宣布启动“城市⽹格”建设以整合全市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作,推动全市信息化再上⼀个台阶。朱明评价“上海是全球范围内第⼀个在政府报告中将⽹格计算纳⼊城市发展规划的有远见政府”。
国内⽬前存在的问题是⼚商和企业⽤户⾏动相对缓慢。据介绍,推动⽹格计算最积极的IBM ⾮常希望与中国⼚商合作,响应者却不多。国内⽹格软件开发⼒量薄弱,服务器⼚商也还没有把⽹格当做⼀个主攻⽅向。相⽐较⽽⾔,应⽤⾯的研发要好⼀些。
Sun公司的蔡永告诉记者,国内企业⽤户使⽤⽹格产品的很少,⽬前Sun的⽹格引擎软件的⽤户⼤都是国外企业,国内⽤户则全是外企。“其实国内企业也应该有这⽅⾯的需求,只是观念上滞后,还停留在‘什么都要⾃⼰有’的阶段上”。
据徐志伟研究员分析,⽹格认识上的误区在国内科技界也存在着,其中最糟糕的是“只习惯于跟踪”,缺乏“我们也是⽹格技术创造者”的强烈使命感,这会错过最佳创新时期。他呼吁“⽹格的关键创新阶段会出现在2003~2005年,我们⼀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新⼀轮洗牌
作为继⽹络之后计算机技术领域⼜⼀次“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格计算必定会给IT应⽤带来“突破性变化”,并由此引发相关产业的新⼀轮洗牌——中国国家⽹格“863”计划专家组成员钱德沛说。
他认为,从⽤户⾓度来看,⽹格对资源共享模式的全新开发,将推动IT应⽤再上⼀个⼤的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