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怡、金路2,郭胜伟3
(1.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3.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
摘要:疫情之下,网络谣言的肆虐传播严重地增加了社会负担。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方
式与传统谣言传播方式相比较的新特点,解释人类更倾向于相信谣言的原因以及由信谣心理的不同进而给谣言
归类,分类包括“理想认知”型谣言、“宁信”型谣言、“需求”型谣言、“社会抗议”型谣言、“煽动”型
谣言和阴谋论谣言。本文针对不同的信谣心理,提出应实施相应配套的心理支持方案进行有效干预并提出当下
防控网络谣言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心理;谣言分型;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正在逐步显 现,并己趋好转。回顾此次突发事件的 过程,不难发现网络谣言的大量传播,是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最重要因素之 一。谣言利用人的心理,可能引发体 性过激行为、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健康 运行、甚至造成人民对政府的误解与不 支持。谣言惑众,必须意识到谣言的危 害性。分析构成网络谣言传播范围广泛 的原因及途径,信谣的心理驱动因素以 及怎样遏制各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和 传播成为了当下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网络谣言传播特点
遥言在传统社会心理学中界定的本 质特征没有变,即无确实根据。但网络 谣言的阴险之处在于,谣言制造者试图 包装谣言使它看上去证据确凿、细节饱 满、可信度高,进而谣言成功伪装成> 实。相比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谣 言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有一新的优势在 于整个传播过程,信息不易产生扭曲进 而保持着内容的完备性、逻辑的严谨性。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得以摆脱社会角 带来的束缚,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刺 激谣言传播;激烈的讨论引起众人围观 参与,关注度的提升又间接推动谣言大 范围传播,导致网络谣言呈几何式增长 速度飞快传播,最终可能造成社会恐慌。A
2人为什么更愿意相信谣言
谣言的实质就是未经确认的信息
片段,是某些人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地
夸大负面,往往借权威人士之口发出,
加上好事者的推波助澜,引起大众关
注。谣言往往会紧扣大众预期,契合
众迫切希望了解真相。轻信谣言的人们
又会积极主动地对谣言进行放大、加
工、分享,使谣言更加完善,细节一步
一步曝光,大家彻底陷入谣言的漩涡里
无法自拔。谣言的结果是具有非常的杀
伤力的。
3谣言分型及对应的心理支持方案
3.1 “理想认知”型谣言
某些无良媒体利用网民寻求情感
共鸣、避免认知失调的习惯性心理,在
官方新闻原有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使内
容理想化、让人喜闻乐见[|]。比如有媒
体报道己有新冠疫苗在天津大学研制成
功。实际上,现在只是为疫苗完成了初
步的设计,还没有进行实验和验证,并
未研制成功。
面对吸人眼球、制造噱头的谣言,
网民应该首先关注和相信权威的官方消
息,对于不符事实的新闻谣言应及时举
报,不能感情用事、认为符合自己预设
的结果才是可以相信的。
3.2 “宁信”型谣言
由于网络信息本身的置信度低,调
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和非网民都对网络
信息的真实性持半信半疑态度™。另一
层面上也说明人们并不很能够辨识网络
信息的真伪,引起人警惕和恐惧的谣言
抓住人们对疫情焦虑的情绪软肋及内容
讲述与自己生命、利益挂钩,很多人宁
愿相信它是存在的,以免承担不相信的
风险。比如,有人一听到猫狗能传染新
冠病毒的传言就把自家宠物活埋或往楼
下扔。
这需要发动政府、社会组织的力量,
给因疫情而产生恐慌、焦虑的人进行
心理疏导,破除盲从心理,以真相替代
谣言,使其积极应对现状,从而提高对
谣言的辨别判断能力。
3.3 “需求”型谣言
网络谣言被认同的另一个心理原因
是类似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使人们忧虑身
体健康和未来生活质量,谣言制造者趁机
利用众人的心理需求,散布具有可行性、
成本低、能满足众人愿望的谣言p]。比
如,疫情传染严重,死亡人数日渐增多
时期,人们急切希望可以有预防被感染
或减少被感染可能的方法,因而或听信
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而盲目抢购,或
受恶意哄抬物价的谣言影响而将超市一
扫而空。本质上是给自己心理一种安慰
通信作者:郭胜伟。■ 80 ■
P ublic M a n a g e m e n t公共管理
和安全感。
这是人类潜意识的本能表现,也叫 “行为谬误”,即认为遇到情况时一定 得做些什么才行,否则会显得自己很愚 蠢13]。可实际上,蜂拥抢购时被感染上 病毒的概率远大于待在家里。如果人们 在看到这些传言后能理性独立地思考和 决策、克服思维定式和行动谬误,那么 会发现也许什么也不做,效果最好。
3.4 “社会抗议”型谣言
看到某名人只为疫情灾区捐款50 元的网传,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体容 易会陷入愤怒情绪,而抛去理性冷静的 分析与辨别。又因为自己长期感到来自 社会优势体的压迫、不平衡,形成对 富裕体的仇视抵触态度,以及耳闻目 染疫区老百姓的遭遇与不幸,便借助谣 言的次级控制把矛头指向社会优势体,进行简单粗暴的归因,从而达到缓 解内心对社会阶层压迫的不满心态的目 的并且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4]。
其实,这种抗议性谣言被火热关注 也有效反映了真实的民意,暗示着社会 公平问题亟待解决。建议社会各体、各阶层之间要增加沟通、放下偏见、相 互理解、建立信任,化矛盾与对抗为协 商,化仇视
与不满为理解,这样就可以 自然消解谣言存在的可能且能最大化公 共利益,以免大众被谣言蛊惑而产生不 良情绪或行为危害社会。
3.5 “煽动”型谣言
国家危难在即,有时实在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有些机构和人 会借因为疫情突发全民恐慌之机大做文 章,肆意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在国民与 政府间制造矛盾、挑拨离间。比如一位 美国外教在社交网络发布造谣视频,对中国疫情恶意揣测并进行种族歧 视。因为疫情爆发本己令人恐慌和担忧,加上某些人的恶意煽动,信谣者本着所 谓公平正义与政府对抗,实际在变向地 损害国家利益。可见网络谣言传播的危 险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建议政府不仅要及时公布消息,致 力于降低现实信息与网络信息的信息不 对称性,不让谣言有滋长的空间、及时 回应辟谣,还要提升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辟谣。注意信息内容的严谨和实事
求是,努力减少并及时填补易被造谣者
所发现利用的原信息的漏洞和盲点,消
除大众疑虑,避免谣言的再升级再传播。
3.6阴谋论谣言
每当事件突然出现而又缺乏合理解
释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给事件归因,其
中会添加自己的动机,导致无法客观看
待事物、引起偏见M。人们常常进入阴
谋论谣言的陷阱,如有阴谋论者推断新
冠病毒是美国人来武汉开军运会带来的,
理由是美国是体育大国却只在此次运动
会上得了一块金牌,一定另有图谋。信
谣者易产生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欺骗的
错觉,从中得到反抗和宣泄的快感16]。
其实阴谋论的破绽很好发现,只需
结合现实理性分析谣言成立的可能性,
可运用反证法假设言论成立,即美国针
对中国,再从事实中寻反例:美国和
许多西方国家都己有确诊病例。因此判
断此论不成立。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
莱万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
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
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
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
信任。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
同类型的人,组织并给予不同的人以
相对应的心理干预,弱化谣言滋生和蔓
延的土壤,做到有的放矢。
4从心理因素出发防控网络谣言
纵观以上不同谣言类别,应采取
不同的治理手段,不可依赖“一刀切”
的原则,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稳定和
可持续发展,并抓住有利时机向民众
证明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主法制[7]。其
次,从网民上网心理分析,网络谣言
迅猛传播显示出网络诸多弊端:网络
匿名制度有待完善或改善,信息源的
隐匿让被传播者无从知晓信息的真伪
性和品质好坏。有必要强调的是,提
高公民道德意识,履行社会贵任,谨
言慎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以提
高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
治标更要治本,政府更要关注网络
谣言中所反映的人们真实的心理需求,
有效满足人们的诉求可以很好地遏制住
谣言的根源。对于现在科技水平高速发
展的社会,建议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在谣言预测方面进一步探索与研宄,这
样一旦识别可以提前阻断谣言的出现。
至于辟谣,建议以与谣言相同的表达方
式和同等的数量进行,以其人道还治其
人之身间。
总之,某一网络谣言的盛行必定有
其存在并快速传播的原因,必须要引起
反思和及时有效的积极反应和应对。防
控谣言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冷静
分析谣言背后的本质和暴露出的社会问
题、心理危机,然后合理解决问题、正
确心理干预,让内心在不断地体验与抽
离中抵御网络谣言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施文超.基于个体心理视角下的网
络谣言规律研究[J1.辽宁警专学报,
2015 ( 1 ):55.
[2]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
特点分析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29 ):106-108.
[3]X博士 .揭秘疫情灾难下的9大
思维谬误,最后一条才是真正的
可悲[EB/OL].(2020-2—26)[2020-
3 —6].mp.weixin.qq/s/
WlPRbTM5J9yVNTj-x5 W Ne A.
[4]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
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 • 12
汶川地震”谣言为例⑴.心理科学
进展,2009 (17) :608.
[5]喻丰•你我之疾在心理不治将恐
深[EB/OL].(2020-2-22)[2020-
3 —6] .https:/ / m(>.weixin.qq/
s/OprbuifinOzadl ixM33tnl8g.
[6]喻国明.社交网络中谣言易感人
的新特点及效应机制⑴.教育传媒网络谣言的危害
研究,2018 (2) :95.
[7】雷霞.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
及其善治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间吴文汐,荣雪,李成博.智能媒体环
境下谣言的识别、控制与更正—
—
基于算法与用户心理的考察[J].传
媒,2019 (12) :18-19.
■81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