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话题是当前新课堂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是课程改革、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怎么样才能打造出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笔者――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并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将思考成果与众位共飨。 一、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人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自然也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此逻辑推演,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即追求人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该围绕培养人来进行。但是,笔者私下在和许多同行谈论相关话题时,他们往往认为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必备这样一些因素: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等等,至于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却少有教师思考和提及。君不见现在的思想品德公开课、展示课上,教师总是绞尽脑汁的创造一个又一个活动,营造热闹丰凡的课堂氛围。这些课堂教学中“繁荣”现象,恰恰说明很多教师对有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理解走入误区,过于注重教学
技巧,搞忘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在此笔者并不是否定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而是主张我们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因为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各种教学技巧的使用只有服务并最终转化为人的发展才是有效的、有意义。 那么,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哪些人的发展?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促进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不仅指他们要掌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在过程中训练思维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教学”自然就要求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整体观,全面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时应该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处处渗透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的今天,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有很能大的市场。这种以政治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这种课堂教学不仅放弃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违备了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
思想品德评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关注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健康心态的发展。 二、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目中有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些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思想进展状况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有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目中无人”,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从自身单向度考虑问题,忽视教学对象的思想需求。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够发现学生已经弄懂的知识教师还在夸夸其谈,而正困扰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则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避而不谈的现象。这种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显而易见。因此打造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首先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体,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只有了解了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需要,
才能有针对的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等方面相应的帮助。有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他们的需要与差异,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情感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达成共识。另外,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还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还要能够动之以情。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触动学生情感中最敏感的神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教育的内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同书本中的思想观点。如果不注意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架接,这些思想观念就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犹如传统教学中课堂灌输,在学生的内心留不下任何的“痕迹”,思想教育的影响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殆尽,先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自然就无效了。 三、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标准――综合、质性、动态的考量 讨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和无效,必须要给它建立一个衡量标准,否则这种讨论只能是自说自话,让人难以信服。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实践活动,影响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众多,既有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也有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物的
因素的影响。各种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一个整体来作用于课堂教学。那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实践中使各个因素都处于最佳运作状态,发挥整体效能。由此我们可能得出结论,衡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无效一定要做综合的考量。我们通过对影响教学效果各项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此课堂教学有效或无效。除了综合考量,衡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与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知、情、信、意、行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相关知识,更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实践。因此,评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这些单靠量化评价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课堂观察、谈话、成长记录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式,并主张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建立档案袋等的质性评价方式会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积极反思,促进学生评判和总结自我,使教和学活动更有效,更理智。所以,评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
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此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主导下的有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动态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是对教学合理性的不懈追求,它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一定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本真的不断深入探究,“有效教学”必然被赋予更深刻的理解,其衡量标准必然越来越科学、合理。 正如文中所述,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它会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笔者在此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他人的相关研究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