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偏见家庭教育案例
这是一篇关于家庭教育中对待男孩和女孩教育上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以及周围朋友的感受,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男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男孩子因为父母的娇宠而变得稚弱,女孩子因父母的歧视而自强不息。问题其实还远不止于此,一个自强的女孩,当她成为母亲时,又会不自觉地歧视女孩而娇宠男孩,其中的文化基因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我还是一名高中教师的时候,有次在快餐店吃东西,一个带着两个小孩的妈妈在十几分钟里面活生生给我浓缩展示了她的家庭教育。
大宝是女儿四五岁左右,小宝是儿子2岁左右,她的脸谱变化生动,对着女儿是不耐烦,对着儿子是一脸的宽容笑靥如花。
而女儿的表现是乖巧、怯生生带着讨好妈妈的笑容,儿子则是一眼就知道是个放肆而骄纵的宠儿。
这时候女孩子不小心把巧克力滴到衣服上,妈妈一看非常生气,马上拿起纸巾擦衣服,一边不停呵斥,这时候让我讶异的一幕发生了:妈妈抬手给了女儿一个耳光!
小女孩居然没有哭也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而让我觉得恐怖的是,那个两岁的男孩在笑嘻嘻地看着!这说明这种事情他看多了!
如坐针毡,我烦躁不已。
二、中国式的“坏”妈妈。
回顾小时候我和哥受到的区别待遇,其实和上面谈到的那个妈妈大同小异。
有件小事一直是一根刺,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释怀。
有次我妈要出门,突然包里不到她要用的一百块钱,就认为一定是我偷的,各种威胁利诱我交出来,说只要交出来,就给我一块钱,小孩子偷钱不好。
而我哥就在边上煽风点火幸灾乐祸,只有八九岁的我无法表达和分辨,只能委屈一边大哭一边反复地说我没有。
不久我爸就到被我妈塞在包里边角上的那张大钞,有点愧疚地给了我一块钱安抚我。
这下轮到我哥悻悻不已,他说:“说几句我没有我没有就赚了一块钱,真划算!”
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我仍然很难和我哥有手足亲情的感觉。图片
有个朋友听我说完这件事的时候哭了,她说,小时候她弟弟说谎害她挨打,她又哭又疼得满屋子钻,她弟弟则去角落拉开冰箱门,把头埋在冰箱里面笑。
让她无比寒心的是,大了之后,父母说起这件事情,是带着笑和宠溺无比的语气。
家庭教育文章
到现在,她弟弟都26岁了,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种,做的菜不好吃,他不满的一点小事,也会冲她妈吼。
她说,妈你看看,这都是你自己宠的,这么大了别什么都依着他了。然并卵,她妈并不以为然。
她外地上学工作,每当节假日,尽量缩短呆在家里的时间;而且对男性,总抱有一种莫名的敌意,很难进入一个深层而高质量的两性关系。
三、为何现在的女孩胜过男孩?
我已算是幸运,爸妈对我算是很好的了,只是因为我倔强的性格,让我总想证明着自己比儿子更可靠。
我看过林林总总的那么多文章,都在教姑娘要勇敢去爱,要自信十足,要坚强如铁,要抛弃渣男,要自尊自爱……
但是,因为童年的记忆被我们大脑清除得太厉害,长大后莫名其妙的感恩教育又洗脑的太过头。
这被断开的空白部分,让我们经常忘记了拷问,曾经这种不公平的家庭教育,确实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
后来我才渐渐懂得,去证明自己比男性更可靠更强,就是对自己性别的一种深层自卑,换句话说,这种对性别的轻视,已经刻入你的灵魂。
其实,不需要证明,对不对?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女孩比男孩更争气的原因啊。
四、幸好,我们不会再做那种“坏妈妈”。
你或者惊讶于有些姑娘就是被渣男虐得百转千回,依旧放不下那点好,那是因为她缺的,真的就是别人对她的那么点点好;
你也可以看到有些姑娘(包括曾经的我)掏空自己送给家里的哥哥或弟弟,自己节衣缩食,奉送给爸妈,为的只是换得父母一句肯定的话。
然而对于父母在私有财产的分配上,连个话语权都没有欲哭无泪,比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甚至那些长期被家暴的女性,她为何不敢反抗和离婚?那是因为她不敢啊,就是不敢。你费尽口舌,也不能消除她灵魂深处那种会被抛弃的惶恐。
甚至,就算我已为人母,那种身不由己地,在听到助产士告知我,宝宝是个女孩的时候,我失望地流出了眼泪。
尔后,我又高兴起来,庆幸她将会在我给予满满的爱里长大,不需要像我一样,拧巴了近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