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烟台市牟平区杨子荣广场为例浅析广场文化
  摘要:广场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它为当地居民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体现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地方文化特。本文以烟台市牟平区杨子荣广场为调研分析对象,浅析广场文化。
关键词:广场文化;景观;细节

 
          1.广场文化的起源
          西方的“中心广场”、中国古代的“庭院广场”和“街市广场”就是早期的广场形式,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的世界最早广场文化有两处,一个位于中国现实临潼区姜寨早期仰韶文化遗址,一个位于乌克兰基辅特里波里村遗址。广场的原始形态就此勾勒出来:广场就是人类的体在室外活动空间消磨时间的存在形式。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广场起源于庆典和祭祀,而中国广场则随着文化的演变,由集中式广场演化成了“庭院广场”和“街市广场”。尽管如此不同,城市广场所承载的文明、风俗
以及公众的精神需求则是异曲同工,城市广场与城市街道、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一起构成了整个的城市风貌,并留下了城市发展演变的印记,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信仰,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广场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
          2.历史文化背景
          2.1 牟平区
          牟平区位于山东省东部,隶属烟台市。地处北纬37°04′~37°30′,东经121°09′~121°56′。东邻文登市,西接莱山区、福山区,南和西南分别与乳山市、海阳市、栖霞市交界,北濒黄海。面积1559平方公里,人口47.3万。为烟台市辖区。
          “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义应为汉时县治设于现福山境之东牟县,今之牟平一度归属其内。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才析文登县于东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县。由此说明,今牟平名当为汉时现福山区牟平迁此之沿袭。街道的美学
          2.2 杨子荣广场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一个叫嵎峡河的小山村。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林海雪原》(小说、电影)以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便是依照其为原型而创作的。1991年,为纪念这位战斗英雄,牟平区政府
在城镇中心位置建起了“杨子荣广场”。
          3.地理位置
          杨子荣广场位于牟平区中心位置,牟平区电影院斜对面,文兴路中段,南面有大型超市,夜晚主入口直接面向商业街,商业氛围浓重,昼夜的人流量都很大。
          4.空间及相邻环境
          整个广场呈矩形,长约50.3米。宽42.9米,东西朝向。广场主入口设在东侧,面向一条城区主街道—文兴路,北侧有一次入口,朝向背街。广场南侧为一大型超市,北侧隔街有牟平区医院,西面为平房住宅区,较为简陋,东面有牟平区电影院。广场四周植树,多为体型较大的松树,并在西侧和南侧设有公共健身设施。广场中央是一高15米左右的大理石杨子荣纪念雕像,并有高1米左右的基台,构成广场的核心部分。
          整个广场规划设计的风格简洁朴素,暗红褐地砖铺地,空间开放,尺度适中,高度上高于后面住宅区,但低于南面的商业用楼,周边植有松树,环境一般,虽然流动的人流量较大,但在此逗留的人流较少,逗留人多为老人和小孩。由于周围多为商业性建筑,广场内下午和晚上都较为嘈杂,早上稍好。地面铺地平整,并设有盲人道,地势略有坡度,西高东低,但坡度较小,不也察觉。建筑总体尺度适中,中心纪念台为方形,边长6.0米左右,台
高1.0米,大理石雕写实朴素,很具亲和力。整体来看,广场设计质朴简洁,给人感觉比较亲切,但又有英雄雕像、石刻事迹供人瞻仰,不失纪念的意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围商业化的加重,甚至广场内部也渗入了商业元素,广场的纪念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淡忘,不复存在。
          5.广场内部情况及人行为观察
          绿化---广场内边缘部分有较大的松树,并且树下设有休息座位,但广场内并无公共绿化草地,绿化种类单一,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广场的功能需求。随着广场文化的演变,广场已从人们祭祀和庆典的场所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场所,仅仅依靠纪念意义或是象征意义,广场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生活需要的,没有空间的细致处理、环境上的引人入胜,对于人们来说,广场只是一块普通的“空地”。
          空间构成---芦原义信先生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过,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名副其实的广场应该具备四个条件: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空间领域明确;周围建筑统一协调。对应上述的四个条件,首先,杨子荣广场边界线明晰,临街两面都有界石分隔,另两侧为建筑外墙和围墙,符合第一个条件;第二,广场南面为建筑外墙,西面为围墙,可以构成一个“阴角”空间;第三,广场的铺装到边界,并与其他空间有区
别,空间领域较为明确;最后,建筑临街两面为商业街道,喧哗吵闹,且没有很好的阻隔,相互渗透,造成影响,影响了广场在空间上的完整性。
          人行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广场内经过人较多,但逗留人数较少。逗留人多为老人和小孩,逗留的主要原因是广场内部的公共健身设施和儿童玩具,目标单一。也有老人来广场,单纯是为了“遛弯儿”或是会朋友,逗留时间较短。
          细节----广场内没有单纯的布置座椅,而是围绕一棵大树来设置,这样的话,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聊天,同时,座位的环绕又对树的位置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一举两得。材质上,木质和大理石的相互分隔完成座位分割的一个心理暗示,无形中对座位进行了界定。另外,大理石材质的运用,其实也为老人们放置鸟笼,象棋盘等休闲娱乐的器具提供了方便。
          6.关于广场文化的几点思考
          1.比照着牟平区城镇人口,广场主次入口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但是真正进入广场并在其中活动的却是少之又少,广场的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人甚至忽视这个城镇广场的存在,同时,通过与广场内活动的人们的交流,人们对于广场的纪念意义已经逐渐模糊,“杨子荣广场”,在当地人心中只不过一个普通的广场。一方面广场的存在与功用被人们认可,另一方面它的建造初衷与意义却被人们淡忘忽视,广场设计的别致可亲和过于平庸往
往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2.城市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常常忙于奔波而忽视生活,广场的存在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休憩身心、锻炼会友的场所。随着广场舞文化的崛起,广场文化也再次被提上议题,广场需要表现出来的是和谐与包容,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它不仅提供人们安静、休息的场所,也可以提供人们喧闹交流的空间。
          3.如何才能让广场重新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用简单的设计打动人心?如何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入广场?广场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场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增加广场空间的层次感,给人们提供隐密的场所进行私密性的交谈,给人们提供半开放的空间可以进行初步的交流,给人们提供完全开放的空间,让他人们休闲、健身、聚会。作为一个小城镇的小广场,我们不能要求它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它变得亲切起来,成为人们互相交流、休闲娱乐、休憩身心的“第二客厅”。
参考文献
[1]陈学杰.浅谈广场文化在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J].大东方,2017.
[2]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于发展[J],2017.
[3]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8.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