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空间雷同,城市特丧失使人感受不到城市的活力及归属感这一问题,阐述了塑造富有文化特质的城市空间的价值所在,并且探讨了如何营造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人性化设计
简·雅各布斯,针对二战后美国出现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推翻了没有人情味的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探讨了街道用途、人际交往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同时,丹麦著名建筑师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通过对城市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研究,探讨如何营造安全、健康,富有活力的公共场所。由此可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城市是否富含文化和活力。
1 “文化特质”城市空间的内涵
文化特质,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人类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或体现该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文化特质源自于人们的公共生活,经过集体或个人意识的渲染,在环境场所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与认同感,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生活方式、信仰与情感。文明开发,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市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城市公共空间的聚合效应是通过公共文化的聚集和辐射逐步形成的。
2 如何营造富含文化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2.1 富有文化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原则
(1)与城市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环境活力的营造应立足于景观、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诸方面的整体效应,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通过有效手段,以城市的地域性、内在气质为出发点,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加强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不同文化特质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城市环境活力的完善和延伸,达到地域的融合。
(2)公共生活的大众参与的原则
城市是大众的城市,属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城市文化空间活力的塑造要得到市民的积极认同、支持和参与。只有当空间中有了各式各样人的活动,空间才具有意义。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考虑不同人的使用需求,不能营造只符合某类人使用需求的空间环境,应该努力营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的公共空间。
(3)人性关怀的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应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创造尺度宜人,具有亲切感的空间环境。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街道宽度D与周围建筑高度H的比例对街道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人会产生越来越宽敞直至空旷的感觉;当D/H
(4)文脉相承的原则
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与传统的延续,造就了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个性,它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与特点,这些文化脉络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城市形态、空间肌理、建筑、市民文化等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中延续。
2.2 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愿意在此驻足、停留、交谈等,提高了人们对社会性活动的参与性。经过研究表明: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上班、购物、候车、出差等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发生的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等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的改善就会间接地促成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等社会性活动。
2.3 通过艺术、形态、雕塑等静态形式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引入纪念性雕塑或喷泉,在边缘设计一些可供人倚靠、休息的建筑小品,吸引人流。这些静态形式的设计应与所处环境协调,与城市文化品位相契合,让人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到自身和城市的情感共鸣。
2.4 推动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发展
推动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发展,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为城市文化空间所处的区域注
入其他功能,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再生。
2.5 在城市空间中引入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表达了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市民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城市空间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在传承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生活,提高市民休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空间中引入文化因素,即根据城市文化空间的文化特质,从当地历史、传说或文学中吸取素材,创造空间的特背景,在场景中融入历史题材或文学故事等,从而增强空间体验的趣味性及其意义。
街道的美学 2.6 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天际线
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天际线亦被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彩、规模和标志性建筑。天际线是城市空间形态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是城市建筑艺术、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等城市个性因子的鲜活体现。具有特质的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空间形态有机生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体现。
3 结语
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质是从历史积累起来的城市特,是形成民族和地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特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建立在对城市的地域和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的。每个城市应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城市的空间形态可以被复制,但是城市的文化特质是绝不可能被拷贝的,我们不需要另一个纽约或另一个巴黎,世界正是因为不同而精彩,而正是各具特的城市造就了这些不同。
城市原有的分布状态、地方特、功能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多元性正在被市场和决策者所普遍认同的正统的规划理论推到重建,逐渐变得更加“国际化”。城市的建筑和规划,物质、空间的改变,不是一个建筑师的设计和规划问题,也不仅是某个领域内部的专业技术、审美趋向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考相关。因此,在城市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从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出发,创造富含城市文化的具有人文特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卡罗琳·佛朗西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