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趋坊与汤家巷沿街建筑立面的分析与改造研究
O 引 言
我国城市发展在经历了上世纪9O年代开始的城市空问急剧扩张阶段后,城市不断扩大,道路和街道的景观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许多街道景观和风貌在急剧增长的建设和交通需要中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街道特。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
本文试图以街道美学和街道构成的理论分析,在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建筑立面的整治清理活动对于街道景观所产生的影响,对其可行性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1 建筑与街道空间
1.1建筑与空间
鲁道斯夫基说:“街道,正是由于它周围的建筑物才构成街道,没有建筑物也就无所谓街道。”
可见建筑对街道空间的重要作用。建筑的围合造就了街道空间,同时建筑的形态、体量、立面的形式及质感等对街道的性格表达均有重要的意义。街道两旁的建筑应该具有连续性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街道空间,而建筑的立面是街道的舞台背景,它的形式、彩、质感、肌理等都造就了街道的表情和特征。因此街道两旁的建筑往往也是街道空间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街道两旁的建筑的统一性及其形体、立面以至质感等需要加以仔细考虑。
1.2芦原义信的建筑“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理论
街道形成时建筑外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的外墙决定着街道的构成。但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在日本的商业街道中,从招牌林立的外墙面上凸出来的东西非常之多,从视觉上来说,决定街道的不是建筑的外墙,而是这些凸出物。因此他将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并认为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街道则多由“第二次轮廓线”所决定。同样,中国的街道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疏于管理等因素,造成了建筑原本立面的逐渐改变,广告牌、招牌遮挡了建筑的立面效果,从而也就直接影响了街道的美观;防盗窗、外挂式空调机组杂乱无序地安放在建筑的外墙之上,造成了类似“补丁”的建筑外观和不和谐
地街道画面;一些沿街商住楼建筑的住户随意安装的雨篷、窗框和衣架等设施也使得街道景观越发凌乱。
2. 苏州吴趋坊与汤家巷沿街建筑立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吴趋坊和汤家巷坐落于苏州平江区,是两条典型的老街区。吴趋坊南起景德路,北至西中市路;汤家巷南起景德路,北至东中市路。两条古街几乎是南北贯穿相互平行的,其中间仅有一条南北贯穿的狭长的河流将其隔开。村落、人家伊水而居。而主要的商业小贩主要集中在吴趋坊和汤家巷的两侧,其中不乏水果摊、餐馆、小型超市、生活用品批发店以及足浴按摩等服务类型的店。经由我们小组的踏勘调研,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这两条古街的两侧:
1、各种棚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违法搭建。不少商家为了竞争,争先恐后沿路开门面。为了尽可能得暴露门面,破坏沿路绿化,侵占绿地。同时“大拆违”拆除了违章建筑和构筑物后,将残缺和破旧的建筑和构筑物暴露在外。
2、广告、招牌、楼招等随意无序。吴趋坊和汤家巷现状的立面是这样的:从天际线往下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风格,在往下就直接是商业广告牌了。虽然说这些
商业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繁荣,为一个地区的商业形象增添了活力,但过多的、无序的广告却也会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根据芦原义信的理论,当建筑物上的招牌达到一定面积或一定数目,从视觉上对建筑物产生遮挡,将会取代建筑物原有的立面效果而成为建筑物的直接立面。反观吴趋坊和汤家巷立面的这些招牌,普遍存在着面积过大、安放位置不当的问题,并且无法与建筑原有立面的节奏和韵律感相统一,(尤其是和屋宇的顶,构成了极不协调的韵律)这样就破坏了建筑物原有的立面形象,更影响着城市街道空间的形象。尤其是沿街建筑的底层或3层以下,因为它们大多为店面,为招揽生意设置的店招广告,对建筑的立面形象影响更大。
3、挂式空调机、防盗窗、雨篷等杂乱无章。每一栋沿街建筑立面中的防盗窗、遮阳设施、阳台、雨篷、栏杆和空调机位等都是建筑物的细部,这些细部也是形成沿街建筑立面形象的重要元素。长江中路两旁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时代和人为的因素导致上述细部都缺乏整体性的设计处理,而且在后期不断地随意设置和搭建。不能与整个建筑协调。此类建筑物上的附加物体虽然在面积上不如广告牌或店招那样将建筑物立面遮盖,但是它们均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因此人们在街道上无论是在马路或马路的对面观察,还是在楼层之下的步行道向上观察,其凸出的效果都会表现出来。这就等于在原有的建筑物
的立面上添加了另外的构筑物,如果此类构筑物凌乱不堪的话,无疑会给原本的建筑立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4、街道两侧部分建筑物存在破损或较陈旧的外墙面。许多的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性很好,但是这就与部分老旧建筑的外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显得不协调。部分陈旧或破损建筑的墙壁贴面已经脱落,彩褪化现象严重。彩是建筑造型中创造气氛和表达情感的要素之一,利用彩可以打破单调、呆板的格局,产生体量、体块的对比,丰富建筑造型的效果。在整条街道的景观中,和谐的彩规划也是产生深刻印象和文化特的重要手段。但在吴趋坊和汤家巷两条古巷中彩不和谐、新旧不一的现象较为突出,彩在街道景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原则和方法
3。1美观可视性原则
针对建筑上杂乱的空调外挂机位等凸出物,可采用点式或构架式的空调机外罩进行遮挡,重点整治建筑要求结合外立面装饰采用构架式或整面包裹的形式进行外立面装饰;遮阳雨篷要
求统一材质、彩和样式,彩尽量不要对原有建筑立面造成破坏;针对有相当年限的老旧建筑,又不处在重要地段的,可以采取不触及结构的简易型方法,如:重新刷涂或清洗,对于需要更换贴面的部分予以贴补等。
3.2控制引导性原则
街道的美学在对街道的整体风格特定位把握下,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来控制引导具体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按照此原则,对于依附在建筑立面上的广告、店招等,在改造设计时只是结合建筑本身的形象、采光需要等提出相应的风格、照明、规格、位置等要求,具体的广告、店招等项目设计则留给相关设计人员考虑。这样有利于将沿街广告等灵活地纳入沿街建筑立面整体形态的秩序之中,更可利用广告等来丰富沿街建筑立面的肌理特征。
3.3可持续性原则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因此,它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此时,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
的整体风貌特的把握考虑下进行。同时,在一条街道的风格统一之下,侧重于不同功能或不同地段风貌的路段应采取不同的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如吴趋坊的街道尺度较大,就可以相应的布置一系列整齐的商贩,形成一定“闹市”的氛围;相反汤家巷的街道尺度相对较小,而且地处幽静,就不太适合布商贩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布置一些居住区和人家,形成”静居”的效果。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街道空间形象的品位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中提升,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当然,街道空间形象除了沿街建筑立面元素的影响之外,其他相配套的整治内容,如道路铺装、市政设施、绿化配植等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o1.
[3]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