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因而,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们每个教师提出的一个高标准、严要求。为此,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进行道德修养,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途径作出过许多思考、研究,提出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其中,我们以为,加强“内省”、注重“慎独”,在当今对于提高我们教师的师德修养富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内省”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内省”即“自省”,它既包含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要求的自我检查,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
早在二千多年前,以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典型的“内省”“克制”就成为儒家学者的一种必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其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内省之后,问心无愧就会增强行为的信心和勇气。在孔子看来,内省没有复杂的条件,而是在日
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就能进行,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
之。”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内省可以在日常做人、交友和观察对比中进行。可见孔子提倡的“内省”实质是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强调通过自觉来到达道德的完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首先继承了这一方法并加以创新,他认为当自已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教育学生“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凡自已的行为没有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应该自我反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敏。”荀子也提倡“日三省乎己”,主张培养“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在西方,几乎和孔子同一个时期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柏拉图则更进一步认为,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
师以德为本,德无形,而行有形。师德是种人格,是种素质,它往往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为此,德国师范之父第斯多惠说:“学校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最有教学意义的直观学科和最生动的实例对学生来说都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量。”[2]这就是强调教师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以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意义。例如,我国现代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先生就用记
日记的方法来磨练自己的品性:“自省平时行事实多粗暴,不能近人情,多所伤害,乃不德之尤,岂不可惧!”“余在教室,间有失检之处,为徒所笑,……以后当于此等处格外留心。”[3]这些日记内容反映了杨昌济先生十
内省与慎独
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路径
□李征宙刘芝莲
发展
60
分注重自省,以自省不断地来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做社会的楷模,还要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都模糊的感觉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比起律师或医生来,教师感到自己工作要更多的耗损心力,似乎永远不会了结,永远看不到尽头。为此,教师在为教师事业做出巨大奉献和默默牺牲的同时,常常处于顾此失彼、无奈、内疚与不安之中。显然,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不断的“内省”“克制”,才能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尽职尽责地履行角义务。由此观之,“内省”作为提高师德修养的必要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加强自我修炼,提高精神境界。
第一,内省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让职业道德观念真正地进入教师的头脑,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因为具有高尚道德水平的教师,其人格的影响、道德力量的感化,必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内省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剖自己,加深自我认识,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积极地改进,目的是冶炼教师理想人格,达到教师的自我完善,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第三,内省还有助于教师培养良好的个性品德。因为内省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出现不平衡,从而使教师个性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解剖自己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也有利于自己在执教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欣慰。如徐特立先生88岁还帮助审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语文课本并提出修改意见;郑晓沧先生古稀之年单身住在学校,为学生讲课;段力佩先生77岁还担任育才小学校长,并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说明
内省促进了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
“只问耕耘不问年”,“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
辛苦为谁忙”,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教
育事业。
二、注重“慎独”是提高师德修养的特殊
方法
“慎独”,人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在独处
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
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独立活动,无人
监督,在有做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可能并且不
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
信念,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为而不做任
何坏事。“慎独”既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一
种特殊方法,又是教师在师德修养中力求达到的境界,它是悬挂在我们心头上的警钟,是阻止我们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我们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条路径。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两大文化典籍《大学》《中庸》。《大学》第六章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要诚意,不要欺骗自己,对于邪恶事物的憎恶,应当像厌恶腐败气味一样;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应当像喜爱美丽的容颜一样。如果能够这样地恨其所恨,爱其所爱,就能够自求快乐满足。所以,那些有道德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居、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是会比在众人面前更加注意修洁自己,小心谨慎。而《中庸》第一章则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说道德准则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假如能够离开的话,那就不是道德准则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的。当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研究“慎独”,特别是儒家学派强调“慎独”在道德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层意义:一是体现了一种对道德修养的态度。“慎独”要求做到“诚实无欺”“勿自欺”。对于道德修养来说,勿自欺又体现在知和行两方面,即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是否真心认同,对践行道德规范是否“实用其力(朱熹)”。二是包含着道德修养内容。儒家“慎独”思想要求遵守儒家“礼教”规范。三是“慎独”还要求对道德规范进行践行,而且要做到“实有其力”(朱熹)。仅仅有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不能践行或践行时不用力都不符合“慎独”
shendu的要求。上述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
教师
61
整体。历史上,儒家“慎独”思想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过极大影响,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儒家所倡导的“慎独”完全是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进行的一种道德修养,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是“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其追求的一种自觉恪守道德律令的思想境界是有其合理因素的。我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对儒家“慎独”思想实行了“拿来主义”,他说:“对于一个有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由此也可以说明我们在提高师德修养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吸取儒家的慎独法。
如果说,“内省”是为人师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则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它是人们在概括和总结儒家“内省”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民族特的自我修
身特殊方法,把自孔子以来提出的“内省”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首先,“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倡导的是人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在“隐”和“微”处狠下功夫,这是符合道德修养的规律的。因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现人的灵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调整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来起作用的,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只是在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或者是已经形成某种较大社会后果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而对于那些“不睹”、“不闻”、“莫显”的行为,社会舆论的作用则要受到限制。这就要依靠人们的自觉,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的作用。而道德修养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把道德准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用这种内心信念来指导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就这层意义而言,没有“慎独”就没有道德修养。就教师的师德修养来说,教师的工作独立性很强,除了课堂教学外,大部分工作如备课、批改作业等,都是需要独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确立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非常需要有“慎独”的功夫。
其次,“慎独”作为道德修养应该达到的境界更应值得人们予以高度重视。因为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所以,“慎独”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是教师对自己道德动机和行为的一种自我控制,其内容是客观的,它是以师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是教师道德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但是,教师要达到高尚师德的境界是极不容易的,要有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实践锻炼过程。因此,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慎独法,就是要倡导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
求自己,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使师德品质日臻完善。这必将对于造就青年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内省”“慎独”作为师德修养方法是属于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能否做到“内省”“慎独”,是衡量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多大成绩的重要标尺。正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所以,“内省”“慎独”时刻可以帮助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加强自我修炼,努力锻造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和升华。
当然,师德修养是一个多层次、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一定是能够自觉地开展道德修养的人。高尚师德的养成,离不开教师自觉开展道德修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道德要求,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内省”,注重“慎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完成教书育人的天职。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0.177.
[3]叶忠海.教育人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54.
(李征宙:浙江丽水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教授;刘芝莲:浙江松阳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松阳323400)
责任编辑朱雁
发展6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