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2.课题来源:“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622181A)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陕西省榆林市府谷镇第二学区李如平校长
5.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考虑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教改洗礼之后,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课堂上,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业,几乎成为学
生唯一的信息源,它们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在老师的强迫下单通道地传给学生。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选择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在一年的时间里,也正是三环节教学模式在我校逐步推广应用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3.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提高的有效方法。
4.及时推广课题运作中的经验和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3.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5.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
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7.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李如平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副校长刘米贵和武良奎负责,实验部分由教导主任付永丽负责。我们计划在府二中心小学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府二中心小学已经进行了导学案的推广应用。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共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组织学习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制度,搜集课题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反复修改实施方案,组织开题报告会,设计各类调查问卷做前期调研,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探索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通过形式多样的深入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案、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形成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形成经验交流材料,撰写研究总结报告和工作报告,撰写成果集。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由于我校学生较少,只能
在同一个班对不同学生进行对照试验,在实验同学和对照同学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研究性课题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一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1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课题组
2013年11月1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