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上述定义进行分解,就会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如下图所示。
上述定义属于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形态层面;而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使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即学习方式层面的研究性学习。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1)研究类,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等。
从组织形式来看,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4~6人组成课题组);
2)个人独立研究(开放式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即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研究特性。
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即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人类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实践的飞跃)后,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国外一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或WebQuest(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方案、评价总结五个教学环节。
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动员和培训阶段: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
2)课题准备阶段:包括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小组实施方案以及开题报告和评审四方面的内容。
3)课题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的各项信息。
4)评价、总结和反思阶段:包括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和答辩以及评定成绩、总结和反思三部分内容。
动员与培训的原因:动员与培训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对于从没有或很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但对于经常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而言,就可以省去这个步骤。
动员与培训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
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是正式开展研究的第一步,课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自由提取。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还可以师生合作,对所选问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
1.课题选择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应该符合一定要求,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
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精力的限制和实际客观条件,不能一味求创新;课题的操作难度一定要适宜,既要有价值,学生经过努力又能很好地完成。
2)选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不能仅仅是对学生已知的概念和事物的翻版。
3)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选题的综合性,允许学生融会贯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
4)选题应联系实际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选题上,要充分挖掘社会和生活当中的材料,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课题选择的技巧
1)课题的来源
来源1: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主动思考,挖掘可以研究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来源2: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上了解到的热点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
来源3: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城市特、地域特产中选择课题。
来源4:从课外读物上寻课题。
来源5:从课本中的内容延伸思考,也可以到相应的课题。
来源很多,要选好题目,就要捕捉生活和社会中的点点滴滴。
2)让学生的随身小“笔记本”发挥出作用
要求学生准备随身的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周围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当时的想法,不断积累,到要展开研究的时候,只要从自己的小笔记本中总结提炼就可以了。
()让学生“头脑风暴”,多多交流
“头脑风暴”就是让学生把想法,不管好不好、可不可行都提出来,然后再提炼主题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般每组4~6人),并通过自由选举产生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成员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学生选择好课题以后,就要组成小组开展课题的研究,开展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有效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组内异质:小组成员间在性别、兴趣、学习基础、能力与性质等方面各有差异,具有互补性;
2)小组有明确的目标;
3)小组成员的个人职责明确;
4)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组通过讨论协商和初步的调研,提出本小组实施课题的计划和方案,该方案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做什么,即要制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二是怎么做,即制定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三是做成什么样的结果,即制定课题成果的呈现形式。研究课题确定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并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课题组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表(课题组填写)如下图所示。
小组实施方案确定以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陈述本小组的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这些小组
需要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课题开题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如下图所示。
课题研究方案评审表如下图所示。
课程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要的各项信息。
1)了解当前课题所需要信息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主题的背景,开阔研究视野,为自主实施探究做好准备。
研究性课题
2)采集、处理、分析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出版物(包括印刷品、影视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等)获得,二是通过调查访问获得。
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1.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研究报告中,要包含课题题目、研究报告摘要、正文(引言和论点的说明和总结)、参考资料等。
2.进行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3.评定成绩、总结、反思
评定课题研究的成绩,评价包括指导教师的评价、小组长评价、组员相互评价等,各项评价最后综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研究的成绩。课题实施后,还要总结和反思课题实施过程及结果。
为什么要进行选题指导:选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有可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课题本身缺乏科学性、课题操作性不强等情况,导致研究难以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严格把好题关,在选题阶段就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并明确告诉学生选题在他后续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告诉学生选题的技巧和原则。
如何做好选题指导: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拟定科学的研究步骤;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的指导等方面。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教师在分组上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改变“好生”和“差生”的传统观念,根据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了解,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长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励民主选举产生。同时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具体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教师要抛弃“差生”的观念,要将学习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动员工作,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不让一个学生在参与研究时掉队。
2.做好“单打独斗”型学生和“困难户”的工作
“单打独斗”型的学生做事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对于这类学生,其个人能力较强,要重点做好该学生本身的工作,告诉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协作和分享是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精神。
“困难户”型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没有能够融入到大集体中,在平时就不和其他同学主动相处,在组成小组时就成了谁也不愿意要的“困难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除了给学生做工作开导外,还要给他“牵线搭桥”,给他一个相对融洽的小组,一起研究。
3.鼓励民主产生“小组长”
小组长在研究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带头和协调作用,担负着课题研究的策划和组织重任。教师不要将班干部直接任命为“小组长”,要按照“民主”选举的原则,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出领军
的小组长,这样对后续研究活动的开展很有帮助。
实施方案和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用开题报告的形式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行评审,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1.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