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的悲歌
——从高老头的临终泣诉看他的父爱悲剧
摘要: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将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贯穿整部作品始终的是一曲关于父爱的悲歌。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中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退休面粉上高里奥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却在被榨干最后一分钱后被两个女儿遗弃,以致惨死在黑暗破陋的伏盖公寓里。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
人物形象之一,他的身上带有浓浓的金钱至上的印记。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做天使,让高老头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他可以为了女儿抛弃一切,仅仅就是为了得到女儿的一个笑容。在两个女儿面前,他会不由自主地忘了自己,一切以两个女儿的要求惟命是从,人的自我独立性不自觉地被淡化了。然而这种极致的爱在那个人情淡漠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显得极为突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早已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且不说高老头的爱里掺杂了多少过度的溺爱成分或者其他因素,他对妻女的那种爱几近可堪称是人类亲情的典范。
看似这种突兀的存在不容于世,却恰巧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高老头是个靠饥荒牟取暴利而后发家的面条商暴发户,一方面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儿,另一反面他却又不肯接受新时代的改变,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没有文化,不懂上流社会的交际规则,因为这个理由他也不只一次被自己的女儿女婿所鄙夷嫌弃。可以说,他穷得只剩下钱。那个时代只教会了他用钱去换取任何东西。所以他只有用钱去拴住自己的女儿对自己的爱,甚至用钱去换取女儿和自己的亲密。他对两个女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却不知道自己这样长期以来的溺爱养成了女儿们自私自利的性格,当她们要钱时,甜言蜜语好话说尽。 所以两个女儿未嫁前,高老头
一家还温情脉脉其乐融融;而高老头被两个自私的女儿榨干了最后一分钱后,用金钱铸就起来的爱的堡垒瞬间坍塌,高老头再也没有钱可以用来去换取女儿们的爱,对于女们来说,高老头再也没有了可以利用的价值,便毫不留情地将老父亲抛弃。这样极致的爱本就是用金钱筑起的,面对没钱时就变得不堪一击。
高老头虽然作为故事的主角,却在前五章里面很少看到他的话语。他自卑懦弱,胆小怕事,两个女儿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女儿外的世界他从未想要踏进过,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活在两个女儿对他的态度里。但他面对两个女儿时,又表现得奴颜婢膝,畏畏缩缩。所以,他甚少和别人交流,即使女儿对他不好他也从不抱怨,也不对别人诉苦。直到最后一章,高老头即将离世。在这一段时间里,高老头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很复杂。从一开始对两个女儿来为自己送终抱有希望到渐渐绝望,再到绝望中又抱有希望,他一次次的自我欺骗和最终幻想的破灭,终于将他的精神彻底击垮与肉体一起走向灭亡。
他在弥留之际时亲眼目睹了两个女儿的绝情,精神与肉体同时面临着崩溃,高老头彻底爆发了,他对着拉斯蒂涅等一批人泣诉了很长时间,也许他最后说的话比他在人生最后十年里说的话还多。通过高老头这些泣诉的话语,我们可以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摘取一些片段进行具体分析。
“人家这么说,恭恭敬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
“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我可以住在一所公馆里,有漂亮的屋子,有我的仆人,生着火;她们都要哭做一团,还有她们的丈夫,她们的孩子。这一切我都可以到手。现在可什么都没有。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啊!我的钱到哪儿去了?倘若我还有财产留下,她们会来伺候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
这两段话几乎可以算是高老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他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自己和女儿们的实质关系。金钱决定了一切,当他有钱时,他便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那些天伦之乐;而当他没钱时,女儿们则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甩掉自己的父亲。“父亲”这个含义早已不知不觉地和“金钱”挂上了钩,所以当父亲的金钱全部被挥霍殆尽时,“父亲”的含义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说,金钱是所有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高老头用金钱养大了女儿,却也是用金钱毁灭了两个女儿和自己。
“那时他瞪我一眼,因为我说错了话,丢了她的脸我很想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可是我只懂得一样:我在世界上是多余的”小说前面的描写使得高老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没有情趣且情
感迟钝的人。这些话语表明高老头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人。虽然他有钱的时候,别人对他非常恭敬,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这个社会所孤立和抛弃的。因为他不懂得交际场上的规矩,不像时人那样奢靡享乐。他对于别人对他的排斥和漠视非常的敏感,尤其是女儿对他的态度变化他更像狗对气味一样敏锐。他所有“敏感”的来源都是因为自己固步自封,不肯接受新事物的改变。作为新旧社会交替的一个产儿,高老头既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又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守旧势力;新时代造就了一个万贯家财的面粉商,而高老头从骨子里却坚持活在旧社会里。他对这个新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他不会享乐,不会交际,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和两个擅于交际享乐的女儿的距离越来越远时,他发出了自己是“多余的人”的感慨。
  “社会,世界,都要靠父道做轴心的;儿女不孝顺父亲,不要天翻地覆了吗?”
      高老头发出了疑问,因为他仍旧彻彻底底地活在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作为家长的地位更是崇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人不再绝对地从属于家庭,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长的父亲已经地位随之下降,社会世界不再靠父道做轴心。金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轴心。高老头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他虽然也知道在当今社会“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但是他还是不能做到把金钱放
在比亲情更重要的地位上。金钱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还没有异化到葛朗台那种把金钱当做目的和精神依托的地步,他有着传统的价值追求。
  正如上面所说,新旧社会交替,老一辈人的习惯和性格来源于旧社会,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把父亲踩在脚下”,金钱破坏了原来的父女关系。高老头溺爱女儿,因为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也是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由于不适宜社会而导致的内心的自卑和空虚。他需要从女儿那里得到关爱来消除心中的空虚感和被抛弃感。
  “哎!做老子的多蠢!我太爱她们了,每次都回头迁就她们,好像赌棍离不开。我的嗜好,我的,我的一切,便是两个女儿。”
      在文本当中有多处地方都写到高老头对两个女儿超乎寻常的溺爱。原来妻子是他“敬爱和崇拜的对象”。妻子早逝后,他便将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他满足她们一切的欲望,对她们千依百顺。两个女儿对他来说,几乎就是神,他甘愿卑躬屈膝地供奉着。前文有多处可以印证这点。例如 “他躺在女儿脚下,亲她的脚,老半天盯着她的眼睛,把脑袋在她的衣衫上厮磨;总之他像极了一个极年轻极温柔的情人一样风魔。”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长期的溺爱导致他给两个女儿的爱本就是有缺陷的,他的一次次纵容只是助长了
女儿们“金钱至上”的嚣张气焰,更无视亲情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成为暴发户,而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传统的人。他在新旧交替中显示出极其的不适宜,而又对新时代的生活不感兴趣,因此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在生活上唯一的情感寄托就是他的妻子。在妻子死后又把对妻子的爱转嫁到女儿身上。而他唯一拥有的就是金钱,于是金钱也成了唯一表达爱的方式。女儿们在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变得自私自利。随着高老头钱财的流失,女儿们也都绝情地弃他而去。
      高老头的临终倾诉表明他对自己溺爱女儿的不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对爱与被爱的热切渴望使得他宁愿一错再错。高老头看似无私的父爱,其实夹杂着自私的情爱。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将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这个关于父爱的悲剧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高老头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最后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 高老头[M]. 北京. 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