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3期学习小报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为后世历代正史所传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写了四千多人物,精雕细琢的有三百多位,创造出了一副三千年的英雄像图。
西汉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王朝,思想政治文化的统一,使司马迁在多民族大一统时代叙写多元、包容的文化和历史。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就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将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黄帝统一诸侯,立家建国。家国一体的产生是黄帝的功绩。司马迁以大一统历史观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坐标中给出了一个起点。塑造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鲁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创作
《史记》的总设计师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其时汉兴海内为一统,司马谈欲写一部记录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千年之史。述往事,思来者。以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为基调。
史记不仅记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记述刺客、游侠、货值乃至贩夫走卒。这是一部以人民视角为核心的信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司马迁写出了精彩的青史,人民要创造出更精彩的青史。
《史记》的特点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贯通古今,记录中国故事。其作为纪传体通史有几个要素和特点:
①纪传体。
②通史:贯通了三千年历史,《史记》详细载录秦汉历史,上记轩辕黄帝,下至于汉武大帝。
③实录:《汉书》作者班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④民族史传:首创民族史传,例如《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写出了多民族走向融合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
《本纪》十二:写帝王。
《世家》三十:写诸侯。二十八宿列星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gu,运行无穷。辅弼bi股肱gong之臣与此相当,忠信行道,奉事主上。
《列传》七十:写名臣将相和社会各界代表人物。有人仗义而行,立功名于天下。
《表》十:在前人基础上,修订年代表述差异。
《书》八: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司马迁
司马迁生逢其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岁诵古文,20岁受其父资助壮游,游历大汉江山,受其父口传深授,又转益多师,跟大儒孔安国、董仲舒学习。
(1)司马家的使命是修史
《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司马家始祖为黄帝之孙,颛顼时的重黎氏。
重:是天官,观星象,定历法。
黎:是地官,执掌农事。
重黎氏分司天地,司马氏世代为天官,掌管历史。
司马迁幼年立志为史官,记录先贤,实录当下。
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
(2)出仕前的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幼年在家耕读,青年立志,二十岁离家壮游山河。追慕先贤,感悟家国情怀。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
(3)郎官面圣
汉武帝时大汉四海一统,神威远播。正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司马迁当官后随汉武帝巡幸四方,扈从甘泉、三河,后又扈从西巡,奉使西征及北巡。
巡视领土,赈抚万民,内兴制度,外除边患,惩治贪腐,发展经济,此时四海一统,家国一体。
(4)子承父业
文明小报 其父在太史任上已开始着手写太史公书,但于公元前110年卒,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这一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封禅是史官不能错过的千古盛事。
(5)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李广之孙李陵都尉,策应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但李陵主动要求作为偏师出征,结果五千步卒遭遇匈奴八万骑兵主力,最终寡不敌众,被俘,之后司马迁向汉武帝进言说情,武帝派公孙敖去接应,但公孙敖不敢深入,听了一点风声就直接回来复命,说亲眼看到李陵投敌并助匈奴练兵。至此牵连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本应被判死刑,但武帝惜其才,给了2条路,一是交五十万罚金,二是腐刑。司马迁没有这么多钱,又为完成史书,最终选择了腐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即为不孝。司马迁横heng4遭祸事,肠一日而九回。但为了写书,仍然就极刑而无愠。
(6)终成《史记》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
日月永恒,人生苦短。
史记一部交于汉廷,一部留给杨恽yun以便将来流传通邑大都。
史记上起尧舜美德,下至汉兴一统。史官终将离去,但青史千年永存。
史记可以资政,可以育人,可以藏之名山,也应传之于人。青史人人可读,人人应读。读史是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