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日两国的文学史上,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不少相通之处,尤其是都擅长创作讽刺性作品。本文从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经典讽刺作品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内容、讽刺手法几方面阐述其讽刺作品的特点,探究了作品采用讽刺手法的深层原因,尖锐犀利的批判精神与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形成的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讽刺作品;爱国主义;原因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史上,鲁迅和夏目漱石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相近之处,都在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以笔为矛,针砭时弊。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夏目漱石作品的很大影响。笔者以鲁迅和夏目漱石的讽刺性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鲁迅的多重身份中,他首先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因为他的文学生涯始于翻译。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后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造人术》等科幻小说,这些译作“具有鲜明的本土特:源于国人的强国梦,背负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沉重的历史使命,含有浓重的启蒙彩”[1]。因看开启民智的工具性,鲁迅在翻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科幻小说时,并未采用忠实于原著的直译方式,而是本着实用主义原则,大胆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改写。这与当下科幻作家有显著不同,他们“创作时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相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意义,他们更关心的时怎样写出好故事来吸引读者”[2]。不同时代的科幻作品风格迥异的原因在于当下“清末民初科幻作家‘科技强国’的梦想已成为现实,也为科幻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3]。
在“科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以后,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一起,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鲁迅的作品开始呈现出辛辣的讽刺彩,但是这种讽刺何其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热爱,才看到祖国深陷泥潭而痛心不已,才会口诛笔伐当时的社会现象。
而夏目漱石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其世界工厂地位时期留学英国的,对比之下感受到
日本经济发展的缓慢。在夏目漱石看来,明治维新末期,日本所推行的资本主义并非是真正的资本主义,而是掺杂了许多封建落后因素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期的新思想其实难以在顽固的社会旧习中立足,因为当时日本国民意识的觉醒并非自觉,而只是受到欧洲国家的激烈的生存竞争的挤压而被动觉醒。夏目漱石背负着时代的重压,用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理智,以笔为戈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做斗争,表达对光明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说,夏目漱石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上杰出的思想启蒙者。
二、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经典讽刺作品简介
鲁迅的经典讽刺作品很多,其中《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名篇因编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而广为人知。《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浙东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形象。阿Q既无恒产,也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处境,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典型的国民性格。阿Q对革命的欢迎是盲目的,他并不了解革命的真正所指,结果稀里糊涂地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杀头示众。《孔乙己》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知识分子,
放不下书生面子,却又只能跟为他所不屑的体力劳动者在一起喝酒。他因无经济来源,时常偷窃而被打断腿,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小说描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悲惨遭遇,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鲁迅用凛冽的嘲讽,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小说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荼毒,有力地戳中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揭露了当时一般国民的麻木不仁的精神通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小说《药》有明暗两条故事发展线索,明线是华老栓给患肺痨的儿子寻人血馒头治病,暗线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代表夏瑜被封建反动派残忍杀害,明暗两条线索在小说里穿插,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在革命者夏瑜行刑的当天早晨,华老栓用所有积蓄从刽子手手中买走了沾满夏瑜鲜血的馒头,满怀希望地回家给小栓吃下去,但小栓最终不治而亡。小说对当时国民的无知和麻木不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哥儿》等经典文本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两部作品都是夏目漱石在当教师时所创作的,尖锐的批判和轻松的幽默语调都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嘲讽。《我是猫》发表于明治30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是一部形式独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苦沙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常态。他们终日无所事事,只能坐在一起卖弄诗文、讲逸闻趣事、讲无聊的笑话,或相互吹嘘。讽刺了明
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讽刺他们虽然孤芳自赏,却碌碌无为;不满现状,却无力反抗;无聊空虚,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小说《哥儿》的素材取自夏目漱石离开东京到外地任教时的一段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淳朴、敦厚而又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哥儿在一所乡村中学到处受挫、饱受屈辱的遭遇。《哥儿》同时也流露出了夏目漱石对处于旧学制桎梏之下的学生的未来的担忧,老师尚且如此,那学生会有怎么样的未来?
三、鲁迅与夏目漱石讽刺作品艺术手法
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鲁迅和夏目漱石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现状、国民守旧迂腐和愚昧无知、自欺欺人的国民性格、空虚无为的知识分子、金钱至上的拜金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反语是鲁迅随笔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洋服的没落》中运用了诸多反语讽刺了许多国民甘当逆来顺受的奴隶,“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4],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夸张也是鲁迅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讽刺“第三种人”时,鲁迅调侃说:“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5]。在这里是影射《红楼
梦》中的妙玉,她标榜清高,实际上无法摆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依附。鲁迅的讽刺手法里,比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表达方式。鲁迅的杂文中有鲜明的政治彩,作者深刻的思想便在各种明喻暗喻中隐隐流露。例如,在《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众买办资产阶层所谓的领导比作羊中的“领头羊”,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前途在何方。还尖锐地讽刺了上层社会就好像是动物中的豪猪,彼此间留有适度的空间,而对人民却总是充满攻击性的。
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猫》中,带有汉语影响的夸张和反语的表达手法在文中有明显的体现。夏目漱石从猫的视角描述日常生活情景,读来诙谐有趣。冥顽不灵的苦沙弥,游手好闲的迷亭,所谓“好男人”的寒月君,罗曼蒂克的东风君以及侃侃而谈大讲顿悟的八木先生,在猫看来虚伪做作而又愚蠢可笑。《我是猫》中反语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例如,铃木去金田的府邸拜访时,故意恶语中伤苦沙弥。然而越是这种旁人的贬斥,就越是把“卧龙窟”主人自甘清贫也不愿与金田那些人为伍的超然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讽了铃木谄媚于金田的小人嘴脸。同样使用这种夸张和反语的表现手法的《我是猫》,使中国读者倍感熟悉,在情感上也容易引起共鸣。
四、结束语
作为明治时代“人生派”代表作家,夏目漱石对当时日本的社会现实不满,对日本的未来充满忧虑,他之于日本国民是“人生导师”般的存在,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相仿。而且夏目漱石狷介自好的性格与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也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讽刺性作品的艺术手法各有千秋,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最重要的是二人都有一颗激烈炽热的爱国之心。鲁迅的《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品简介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而在夏目漱石的诗作《无题》中则有“才子中自守拙,小人圈里独持顽”,表达了作者孤傲清高的精神意志,“青天独解诗人愤,白眼空招俗士嗟”“黄土千秋埋得失,苍天万古照贤邪”表现了诗人愤世嫉妒的反叛精神,在这些诗句中,同样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充满正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
[2]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9.
[3]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100.
[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79.
[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52.
作者简介:
韩冬,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