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了解和践行接待礼仪,对于做好接待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礼与仪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素称“礼仪之邦”。礼仪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礼和仪,也就是《礼记》中提到的“礼之本”和“礼之文”,即礼的精神原则和形式规范。礼或礼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礼作为精神原则,即儒家所倡导的仁德。仁是人们的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是仁德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本质,礼则是仁德的外在表现。
由此,孔子明确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若是“人而不仁”,礼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具备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品行的人,才会明礼、守礼、达礼。
仁字从人从二,其本义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忽视礼的精神,忘记了礼的这种本真的仁爱情感,而只在乎礼的形式。
二是礼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即所谓礼制。在中国古代,礼的功能性目标就是维护等级制。
生在“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强调“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经解》)他一生为恢复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而奋斗。
孔子及后之儒者特别喜欢讲等级名分,什么都要分出贵贱尊卑,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缺陷。孔子强调“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之立人,首先在于礼是个人适应社会的方式,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等级结构中,你首先要明确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而不越位。这种等级的而非平等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的伦理理念和人们的礼仪行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是礼作为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个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将礼作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所谓六艺之一
一个人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必须学礼、知礼、达礼。对于具体的礼仪形式,孔子表现了一种开放的、辨证的态度。
孔子所更为看重的是礼仪形式的情感内涵,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本真关系,而不应拘泥于形式,并反对繁琐礼仪。《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同时,孔子看到礼仪行为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然会因时代变化而有所损益。
礼仪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变化性。毋庸置疑,现代礼仪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尊重和友爱。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中的以人与人之间尊重和友爱的本真关系作为基本价值,看重礼仪形式的情感内涵的观念,以及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礼仪规范,仍然具有现代价值。2.以最恰当的方式待人接物文明礼仪是打开心扉的一枚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协调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润滑剂。
古人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接待本质上是一种礼宾活动,表现为一定的接待仪式、礼节、规格和标准。
礼仪的功能1922年问世的《西方礼仪集萃》一书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比如在同客人交往时怎样选择称呼语?怎样向表示致意、问候、祝福?一个接待人应该保持怎样的个人形象和交际姿态?陪同客人坐电梯,陪同者应该是先进还是后进?出电梯时,应该谁先出来?出席正式的社交晚宴,我们的打扮最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人人都会碰到,也许我们把它当小事,根本不在意;也许在意了,处理时却凭主观经验,是对是错,心中无数。接待礼仪是接待艺术的重要内容。
学习和践行接待礼仪,就是要塑造完美的接待礼仪,在接待过程中以最恰当的方式待人接物。从而要求:(1)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
一是要掌握接待礼仪知识,这是接待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二要注重道德修养。
学习实践礼仪,只有修于内,方能行于外。三要注重实践养成。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日常、注重细节,时时习礼、处处用礼,不断自觉提高
践行礼仪的能力。(2)注重个人形象和交际姿态。
接待人的个人形象包括人的外貌和穿着打扮所呈现的外观形象与言谈、举止、表情呈现的交际姿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完成接待任务的需要,也是接待人员自尊自爱的表现。
接待组织的形象是通过个人形象呈现的。(3)培育正确的接待心态。
要正确认识政治上、人格上平等与以客为尊的关系,坚持有利公务、简化礼仪、务实节俭、杜绝浪费、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公务接待原则,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重视提高接待价值的。
2.礼仪有什么特点
现代礼仪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演变、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具有文明性、规范性、普遍性、差异性、可操作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征。
(一)文明性
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传承了以往社会形态的传统礼仪美德,革除了传统礼制繁文缛节的弊端,
废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的僵化和保守的部分,保留了其中合理的部分,体现了礼仪的科学与文明的特征。
(二)规范性
礼仪是一种规范。礼仪规范的形成,不是人们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这种准则去表达、表现,那就是符合礼仪的要求的;如果在言谈举止中违反这种准则,那就是失礼的。任何人想要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自觉遵守固有的礼仪。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只是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都难以被交往对象理解和接受。规范性是礼仪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性。
(三)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礼仪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存在。礼仪这种文化形态,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礼仪。礼仪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表现在军事领域、宗教领域等。
礼仪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存在,就会有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礼仪的存在。
(四)差异性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礼仪规范往往因时间、空间或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