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4课 带上她的眼睛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理解文中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探究这种写法的妙处。
审美创造: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
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
2015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读准字音】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闷(mēn)热的天气让他闷(mèn )闷不乐。
【词语解释】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蒙眬】模糊,不清楚,常用来表达视线或者心理状态不清楚。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的经历见闻转变为主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时间一个向前发展,一个往后推移,又同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
2.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故事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6—24):故事发展。写“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25—45):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46、47):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精读细研】
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我”将带一位女航员的眼睛去度假,眼睛怎能被人单独带走 为什么要带走眼睛 带到什么地方去 那个地方怎么样
作者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地心探险
疑问:姑娘是谁?她在哪儿?
“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 握在胸前, 双眼半闭着, 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我不由笑出声来。”
疑问:表现更加奇怪,为什么她作出选择如此艰难?
印象:
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作用:
暗示小姑娘身份特殊,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文中“她”的眼睛实质上是什么?它有什么原理和功能?
所谓眼睛实质上就是一幅传感眼镜,其原理、功用有:
①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带
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
②它还能采集电脑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第二部分
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了哪里?看到并发生了什么?
大草原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 背后的山覆盖着绿的森林, 几座山顶还有银的树冠。”
①看到野花,小姑娘的表现
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
“呀, 真美! 能闻闻它吗 不, 别拔下它!”
“啊, 我也闻到了, 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第12段中“‘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看到小溪,小姑娘的要求
“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 直到手被吹干。
小姑娘为什么想感受下清凉的溪水,并让我把双手举高,让草原的微风慢慢吹干?
“你那很热吧?”
“热, 热得像……地狱。”
③在月光下,姑娘做的事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 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 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2.出文中“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描写并简要分析。
“我”
终日忙于工作,对美好的事物不屑一顾,对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已经感到麻木。
“她”
天真、纯洁,感官细腻,感受敏锐,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生活和美好的事物无比热爱和珍惜。
第三部分
1.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
由对自然的漠视到感觉的复苏。是小姑娘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强、乐观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精神上发生了变化。使我不再那么孤独寂寞,开始关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2.小姑娘的具体身份是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
她是“落日六号”的。
她在地球的最深处——地心,被束缚在一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3.为什么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经丰富到了不正常的程度?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那是她最后一次领略地球的美!
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文中也在多处埋下伏笔,请结合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体会其作用。
作用:
设置层层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埋下多处伏笔,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谨。当谜团揭开后,读者会在恍然大悟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悬念和伏笔
悬念:也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暂不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事或物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交代含蓄,有助于达到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地航员们为什么会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压抑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