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
1.在“人”与“永恒”之间,挺立着“教育”。它以挖掘和实现人之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的方式,实现了人与永恒的相互牵手,并肩而立……
 
2.哲学和科学,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
 
3.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
理想人生 
4.教育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以教育之眼看人世沧桑,以教育之眼看宇宙世界,看天地自然。
 
5.教育中的“显现”与“敞开”是双向的:教师与学生相互显现、相互敞开,因而双向构成、双向玉成。
 
6.教育即转化。教育者有自己的想法或思想,但不能自言自语,他得让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教育之难,是转化之难。
 
7.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是这样要求教育的:教育既要培养人的自由感,又要形成责任感;教育既要注重人的权利,又要注重人的义务;教育既要培养为普遍的利益去冒险和行使权威的勇气,又要培养对每一个个体的人性的尊重。
 
8.好教育,是引导学生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的教育,它既是追寻幸福的教育,也是救赎人生苦难的教育。
 
9.真正的教育过程是这样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往对方灵魂深处放置铁铲,采掘对方的资源,然后再倒回自身开始熔炼。每个人的生命品质和精神品质的高低厚薄,取决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采掘熔炼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长度。
 
10.教育是一种对人生限度的克服方式和拓展方式。
 
11.教育最终实现的不是与生命的牵手,而是对生命的告别,——对已往旧生命的告别,走向新的生命。教育教给人的,是学会如何每天都与过去的生命告别,这个过程延续终生。
 
12.有时,死亡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它能重新凝聚人心,重新审视生存者的世界,重新认识自我与他人,重新获得新的生之激情、生之力量,直到向死而生……
13.读懂教育,从读懂时代开始。读懂时代,是一种能力,一种总被忽略的核心素养。
 
14.世上最艰难的事情,不是超越时代,而是超越时代中的“我”。
 
15.人格尊严、能力发展、智慧生成,是当今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三大目标。
 
16.当代人类教育面临着三种时代大势:人工智能、脑科学、终身教育。它们共同的大势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7.时间具有教育性。教育者如何安排学生的时间,就如何影响、改变他们生命成长的节律,就如何塑造他们的人生。这是一种独特的时间世界,被命名为“教育时间”。
 
18.教师需要与学生在商讨、对话中设计教育时间,成为学生自我设计时间过程中的对话者、介入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19.教育的时间逻辑首先是“需求逻辑”:向师生的生命成长要尊重、要个性、要活力、要权力,最根本的是索要更多的可能性。
 
20.当教育时间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摇摆不定,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需要引入两个式:“范式”和“变式”。
 
21.教育空间,是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它横跨、贯穿了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
 
22.以教育之眼看空间,空间的生产力,是教育的生产力。在教育空间里,空间的生产方式,是教育的生产方式。
 
23.空间既是“情境”,也是“意境”。有了“情”、“意”的灌注,空间“不空”。教育空间里蕴含了“教育之情”,内含了“教育之意”,这样的空间“实”起来了。
 
24.有两种思考教育与自然的思路,一是返回,二是解放。“返回”,让教育返回自然,以自然为学校,以自然为教师,以自然为课程,以自然为教室。“解放”,把“自然”从“人类”手中解放出来。把自然还给自然。不然,教育返回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然”。
 
25.自然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现代人类的三大顽症:自然缺失症、自然碎片症、自然替代症。
 
26.自然教育的真谛是“感受”。它起先做的,并非让儿童思考自然,而是感受自然。
 
27.“条条大路通罗马”,能否如此解释:每一条政治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道德之路、审美之路,都通向“教育的罗马”?人类亟须重建通往教育之路的社会系统,这一新系统把各条道路联结起来。
 
28.好社会,要用“教育尺度”来衡量。“好社会”本不应与“好教育”分割开来。对任何社会而言,“教育”都应是一种“尺度”。“好社会”从来不缺乏“经济尺度”、“政治尺度”、“文化尺度”、“科技尺度”,最稀缺的是“教育尺度”。
 
29.如同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不是好家长一样,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社会,也不是好社会。
 
30.观看仪式、理解仪式、创造仪式,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好的社会教育方式。
 
31.目前为止的“教育智慧”,还局限于校园、教室和班级之内,只属于教师和家长。
只有与宽广的“社会智慧”融合起来,与不同职业的智慧联通起来,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32.学校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是推动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实践之地。
 
33.好学校是充分实现了教育力的地方,是具有教育变革的内动力、内生力和内定力的地方。
 
34.学校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土壤、空气与水分。离土之后的“校长”,离开的不是学校,是自己成长的“根”。
 
35.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
 
36.好的学校制度,是充分发挥了育人价值的制度。
 
37.但我更喜欢带着直觉与感性走入课堂。我希望直觉到一种“课感”,包括:推进感、纵深感与生长感。我希望感受到一种“课气”,那是好课特有的“生长的气息”。
 
38.“教育智慧”从何而来?这是我更关心的问题。它来自天赋、经验,以及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39.什么影响、决定教育智慧的产生?除了价值观之外,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尤为重要。教学的技术与技巧,策略与方法,只是教育智慧体系里细枝末节的东西。它总是被实践者看得如此重要,几乎等同于他们全部的教育人生。
 
40.有人的职业教育,职业围绕着“人”,以成就“职业之人”为目标。没有人的职业教育,人围绕着“职业”,以承担“人之职业”为目标。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这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41.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从来离不开五个字:敬、信、精、细、创。
 
42.好的职业教育,是能够赋予从业者在不同阶层中穿梭转换能力的教育。
 
43.好的职业教育,是赋予从业者关注细节、揣摩细节、设计细节、实施细节、反思细节和重建细节等诸多能力的教育。化细节为能力,是职业教育始终不变的精髓。
 
44.面对艺术世界中那令人窒息的美,我们沉默不语,内心却激起了风暴。随之,产生了教育的渴盼与激情。
45.以美的方式通向人性,让人成为人。
 
46.艺术,艺术素养,艺术教育,是我们时代,以及未来时代的教育大势。艺术,通向未来、通向理想人生、通向理想教育。谁把握了这个大势,就把握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未来。
 
47.“全、实、深,精、特、美”,这是中国“新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
 
48.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趣味占主导地位,美的王国在扩大,美成为教育王国的中心。
 
49.每一堂课,都是一个作品。好课,是艺术品。我喜欢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一堂好课。
 
50.在追寻美的过程中,同时寻壮阔的想象风暴、激烈的情感风暴与隐匿的思维风暴之间的微妙平衡,——教育智慧如此,教育之美亦如此。
 
51.具有影像素养的人,拥有三种能力:理解影像,阐释影像,创造影像。未来走出校门的人,需要具备两大本领:读懂别人的影像,创造自己的影像。
 
52.讲师德?没有什么比看一部类似《乡村女教师》《美丽的大脚》和《叫我第一名》这样的教育电影更有效的师德教育了。它们让教师哭、让教师笑、让教师振奋、让教师唏嘘感叹。
 
53.导演和摄影师将走入学校,步入课堂,帮助教师学习如何导演和制作自己的教育电影。
 
54.56号教室奇迹的创造者雷夫如此说:“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掌声或经久不息的起立喝彩,而是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教育戏剧成己成人。
 
55.当下的教育戏剧,需要从剧场走向教室,从编剧走向学科,从课本剧走向教学剧。
 
56.教育戏剧与学科的关系,是一个螺旋式往复上升的关系:先打破学科界限,再回到学科,建构每个学科教育戏剧的运用与转化逻辑,随后,再度打破学科界限,走向综合融通……
 
57.教育戏剧界流行的身体雕塑,只有将其与思想雕塑、灵魂雕塑结合起来,才得以充分挖掘和实现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58.电脑把空间还给学生的同时,也显现了对个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尊重。这是技术赋予的教室伦理。
 
59.教育为技术带来的首先是“理想”:人的理想图景,教育的理想图景。教育用人的理想样式和理想的教育样式要求技术并改变技术。“理想”背后是“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和教育的价值观。
 
60.教育技术,本质上是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挖掘与召唤。通过教育技术的使用和创造,持续产生“教育的可能性”与“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61.设计教育技术,就是设计人的生命成长。这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与基本理念。
 
62.范梅南的名言:教学是即席创作。每个教师都是课堂作家、课堂艺术家和课堂创客。这是何等荣耀而艰难的称号!
 
63.教育是一场场无声的“战斗”。与束缚生命成长的所有藩篱战斗,与教育者自我的生命局限战斗,与生命成长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战斗。
 
64.我时常听到教师的各种教育叙事,里面有太多鲜活动人的教育之声。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种声音:以祥和平静的基调,诉说那些艰辛、困苦的内容,不抱怨、不哀怜,泪光静静地在心胸间闪烁……执着却刻在了脸上。
 
65.理智上认同每个学生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独特、不可替代的,都需要在百般克制、忍耐中,俯下身来,努力去挖掘、彰显和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特价值。
 
66.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内在的力量充盈其中,这种力量叫“改变”。教育理论的力量,
来自改变实践的力量。教育实践的力量,来自改变理论的力量。
 
67.我的思考方向趋向明确:努力走出概念的丛林、观点的森林,走入真实、具体、鲜活的实践田野,让书本中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浸染土地的气息,拥有土地才有的生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