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感
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感
初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在六、七年前,十四五岁,在初中,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富于想像的年代。
初次读它,只是片断、节选,不是全部。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最后一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当时,只是感觉挺好,感到自己的心中也似乎有某种东西在涌动;也曾感叹一个十七岁的青年竟会有如此的觉悟和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然,现在仔细想想,也许从那时起,它的某些思想已经悄然潜入我的灵魂,成为我理想人生之一部分。它和后来又读到的《三十岁时,你在哪里?》相互交融、亲和,构成我为自己“设计人生”的最初的、朦胧思想的萌芽。“人生不能光靠吃大米饭活着”。是的,人生还必须拥有支持其躯体的精神支柱、信念,必须有理想、追求。没有理想的灵魂是贫乏的、干涸的、苍白的、行尸走肉的。或者说,只知道吃“大米饭”的人生只是动物的行径,只是“猪栏子”里的理想。至少,我是在看过后者之后,不仅扪心自问:三十岁时,我将会在哪里?那将是十五年后的事情。太具体的将来还无法勾画,只说是十年后吧,我二十五岁。25岁我在哪里,在哪里?
在上大学,还是从事了某一个可让我的灵魂得以安慰的职业?我不能弄懂。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应该为自己“设计人生”,规划一下人生的蓝图。虽然太具体的方案还不能做出,但大概有哪些大步骤、生命的历程里究竟应该有什么充实的内容,倒是可以先“预计”一下的。
再次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在六多年后,也就是六多年后的今天,差不多也真的六年了。现在在读硕士。重新翻阅《马恩全集》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实话,我连读了五遍,才渐渐悟出一些什么,才感受到这个天才人物的不同之处。“在选择职业
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可是,在他那个时代,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在选择职业时是坚持用“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双重标准去选择职业呢?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欧洲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利益薰心、自私自利、加重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也如在我们这个年代,这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年代,更多人考虑的是,只是“我们自身的完美”,“完美自身的利益”,哪管什么“人类的幸福”。谈人类的幸福那是扯淡!其实,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并不矛盾。实现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人类幸福的过程就是实现自身完美的过程。“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如是说,如是做,他做的是为全人类的解放的事业。“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才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因为,他“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所以,他是“最幸福的人”。为人类的而奉献自己,这才是马克思的高明之处,也是他区别于凡人的最大之
处。
至少在这篇文章里,就已经折射出他未来的有尊严的职业――一个职业的革命家。他“内心深刻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这样一个职业,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职业才能给人以尊严”。这同时也就决定了他的职业革命家的“命运”――一生坎坷。曾被法国、德国、普鲁士等各国政府驱逐、流放、逮捕。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其信念。
马克思是伟大的,他所从事的事业更是伟大的。他所开创的无产阶级事业,先是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前苏联的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建立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包括西方在内的研究社会主义的情趣正酣。
马克思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相信若他地下有知,他仍然享受着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他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并会永远发挥作用。因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旗仍在高高飘扬,它昭示着马克思伟大预言的蓬勃生机和希望。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我不敢和马老前辈相比,我自己哪一处又是
他眼中的“高尚”,“完美”呢?我只是一介凡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我没有马克思那么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学来的。),没有他那样轰轰烈烈的事业。所以,我只能以一个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作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理想人生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妨“偷”一点他“青年理想”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全身心倾其生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时,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也正做着一项伟大的事业。
永远的马克思!永远伟大的事业!
让实践去检验生命的真谛吧!
(流年如水,岁月如歌,而今我年欲三十,只是记得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不我待,“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