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学人生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
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 ,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 !no ! 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人们常用“理性”、“非理性”、“新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理性主义”等概念表述、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但问题在于,人们所使用的是否为同一个“理性”概念?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学术语汇中,“理性”既是使用最频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最富有歧异性、多义性的范畴。显然,如果不对理性的内涵范式加以仔细甄别、辨析和厘定,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和阐释上的错误,从而影响文艺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理性”这一文艺美学关键词的学理内涵加以初步辨析,以使该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化、明晰化和学术化,便成了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个基本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自然性的维度,再一个是精神性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与平衡构成了人类的存在的丰富性。而精神性更能体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真正价值和独特意义。美学从起源上应属哲学,它内涵艺术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和哲学美学,它与人生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联系。
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上,文学艺术、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早在石器时代,史前艺术就以对生存的理解取向而昭示于世人。而据文献记载,从周易开始就表达了富于美学意蕴的人“生”的观念,此后,重“生”、乐“生”的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生学。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完美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即本的生活。那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又因为他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超越名利,不做作,不虚伪,恬淡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才能使人格的高洁与情趣的高雅共同构建一幅美丽的生命图画。积
极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我国著名的文学美学研究学者朱光潜把完美人生比作是一篇 ”上品” 文章。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贯穿着一种做人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情趣。“大而进退取与”,“小而音容笑貌”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伴随一生。
首先,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这又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把“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严肃地生活,认真地生活。“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把生活中的每一小节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严肃认真地对待,就像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二是“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即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一种人生的风采,一种人格理想,这是人生艺术化的第一要义与最终目标。
其次,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
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艺术家”是广义的,是指知道生活之人。那是觉得生活有趣味的人,是能欣赏生活的人。欣赏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脱离肉体需要的限制而获得自由的活动。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总是处于欣赏的状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生活就会充满情趣。哲学与科学本来是为了满足求知的欲望的,是实用的。但如果哲学家与科学家用一股热忱去欣赏他自己所见到的那一点真理,觉得有兴趣时,真理就离开了实用而成为情趣的中心,就是美感的对象了。从这样的角度看,科学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的活动。所以,就广义来说,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要实现完美人生就要“脱俗”。理想人格、理想人生总是在与现实的比较中生发出来的,当人心之坏,是由于“未能免俗”。当今社会时一个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网,为了个人目的堂而皇之将卑鄙的物欲凌驾于纯净的心灵之上,这比混沌年代的苟且偷生更为可耻。在战争年代人心之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而在现代的和平年代,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可以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美感的世界纯粹是一种想象中的卓越,它超乎利害
关系之外,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就能从有利害关系的物质世界搬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精神世界里去,从而跳出现世的利害关系网,能获得美感。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美不是精神奢侈品,是一种对高尚和纯洁的乞求之心,是建立“净化”的理想人格的前提。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把自己所做的事业,自己的人生当作是一种艺术品看待,如果能做到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去斤斤计较利害得失,这样就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谈完美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即如何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中超越出来,达到人心的美化。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做到人心的净化。
          在人生的态度上,陶渊明的“即事多所欣”,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从中发现乐趣、产生快感。而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又是怎样的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呢?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只有入乎其内,我们才能熟悉;只有出乎其外,才能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对照。当然我们大多数还是平凡的人,很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如此之高的人生反思,但是我们要追求完美的目标和理想是一样的,以前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平凡的小事开始,脚踏实地,以一个个小的美好来成就未来整个人生的完美才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人在立足于自己生存的同时,就应从“高于生活的”角度、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及反悔。只有高于现实的目标和理想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才能创造更多的美,最终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完美。
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