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三首古诗有感作文
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三首古诗有感作文 篇1
一、牧童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二、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
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三首古诗有感作文 篇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三首古诗有感作文】
古诗,是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在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里,我们学习了三首非常优美的古诗,分别是《静夜思》、《春夜喜雨》和《望天门山》。这三首诗词令我有了很多感触。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绝句。这首短小精悍的古诗,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之情。夜深人静时,李白远离家乡流连他乡,仰望明月,只见它那皎洁的身影在窗前闪烁。这时,他想起了在他家乡眺望这同一轮明月的亲朋好友,内心倍感惆怅。在这首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夜、月、乡思等意象,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融入了诗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读罢此诗,我仿佛身临其境,跟随李白一起在异乡重重的生活压力中透过明月寄托乡思和思亲之情。
《春夜喜雨》则是宋代词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咏雨的词,真切地展现了朱熹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品写景入词,将春夜时节瓢泼大雨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草木在雨中吐出嫩芽,溪水也夹杂着山洪奔涌而下,连同林斥也在雨声中洒下一路欢乐。诗人为雨水肥沃了万物
而喜悦,并表达了美好的祝福。这首词语言新颖,意境幽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心旷神怡的感受。看完这首词,我仿佛置身在一片葱绿的春日田园之中,雨水滋润着大地,万物生机勃勃,让人心驰神往。
《望天门山》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另一力作。这首七绝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的由衷赞叹。诗句首先写尽天门山秀美壮阔的山,接着赞扬了红霞映红的日落余晖,最后咏叹山与霞光交相辉映的绝妙景致。整首诗语言优美生动,想象力奇特瑰丽。从诗中,我不难想象诗人置身山之巅,目睹了一派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奇景。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希望凭借诗笔把这绝世之景永远地写在诗篇之中的愿望。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它们让我领略到了诗词之美,了解到了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热爱与赞颂。同时,古人对故乡的眷恋,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以及对壮丽山川的敬仰之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自古诗人用诗词抒发胸臆,将平凡的事物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予以艺术化处理,从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我更应该像他们一样,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身边的美好瞬间。
总之,这三首古诗就像是三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文化的璀璨高贵,让我对祖国的诗词艺赞颂老师的诗句
术由衷钦佩。我会认真学习、虚心领会其中的精髓,汲取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努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三首古诗有感作文 篇3
一、牧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舟过安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
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