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年级新课程标准说 :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 ,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赞颂老师的诗句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 ,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 , 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 , 追本溯源 ,
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 .
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 1000 个观众,就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1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 ,
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 , 然后逐一排除 ,
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 2 、 3 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
抱着火 , 烤了一阵 , 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 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 所以接着分析为 ,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 ,
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 ,
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 、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 、衬托(正衬、反衬)
5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 、(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 、(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 、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 、(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 、开门见山,点题
11 、总领上文
读懂记叙文——句子篇
2006-3-21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上体现文章主旨;
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
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
)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 )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 )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 )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 3 段中的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 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
)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
)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 )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 "
驿路梨花处处开 " 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
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
)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 2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 3
)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 " 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 "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 4
)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 5 )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 6 )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 7 )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 8 )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 9
)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 " 狡猾 "
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 …… "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
先看下面的例题:
[ 例 1]2000 年高考 2 卷第四题的 22
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 23
题:这篇散文中( 1 )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例 2]2001 年高考 2 卷第四题 24
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例 3]2002 年高考 2 卷第五题的 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