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主旨及艺术手法。
2.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3.初步掌握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对一般特征的把握初步掌握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诗文原文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译文
西山呵,火光一点,当是渔翁夜宿,
晨起汲煮清湘水,燃起了,青青楚地竹。
日出烟气散,仍不见,人何处,
唯听船棹"欸乃",将山水一片摇绿。
冲流下,自天降,回首长望,
看山顶白云多自在,无心相戏逐。
三、鉴赏
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
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像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渔翁夜傍西岩宿
四、思考
1.诗中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你认为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两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