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也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过思考,概括和发现有关数学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来解决生活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抽象,陌生,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天地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儿童生
活的逻辑,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然后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我首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举出粉笔盒,衣柜,牙膏盒等,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然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拿出牙膏盒,积木,小药盒等,观察的,数的,讨论的。还有的学生把牙膏盒沿着不同的棱展开,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后再量,再比。通过学生的讨论很快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6个面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长方体的
特征,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
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十几减9”这一部分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出示主题图中买气球的画面,以“还剩几个气球?”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后,有位教师就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较直观的点子图数出结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也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还有的用减的方法求出结果……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教学效果也较好。再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
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实践,最终还应该为生活和实践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容积和体积”时,学生掌握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可是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很多,如石头,马铃薯等,要想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那怎样解决呢?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抛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纷纷讨论研究解决方法,最后得出结论用排水法,并通过计算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马铃薯的体积。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了探索性
和研究性的学习,不仅自觉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获得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的结合,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有用的数学,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