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作者:陈颂善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08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作者:陈颂善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08期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提出: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并列举了古代先贤们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历代的志士仁人也不断地用实践验证并演绎着相同的事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受刑传史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后唐皇帝李存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登位之初,内忧外患犹如箭上弓弦,危机四伏,李存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平定内乱,击溃外敌,国家兴盛起来。之后,他卸甲藏弓,刀入库,贪图起安逸享乐。没几年,国势衰败,几个伶人乘机作乱,致使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这一法则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自然世界。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一大鹿分作两份,赶到一条大河的东西两岸。两岸的气候、水草等条件非常适宜鹿生存,只是西岸常有狼出没。十多年过去,西岸的鹿强健有力,奔跑迅速;东岸的鹿由于繁殖过快,
水草匮乏,大批鹿活活饿死……
然而,这一带有普遍意义的准则却在一个人身上大打折扣。而她,恰恰就是孟母,她更坚信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会更有益处,她不肯把儿子留在逆境中让他自己去奋发,去拼搏,坚持选择一处适合儿子发展的环境定居下来,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
逆境能激发人的斗志,顺境就只能导致人“死于安乐”吗?为何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在国内,而在美国?难道中国没有李政道、杨振宁式的人才?难道真是“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吗?非也!缺乏浓郁的科研氛围,没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缺少最新科研成果的促激,要想取得非凡的成果,很难!那么多的人才留学国外,并不都是为了“死于安乐”,也许只是为了寻一个适合发展的顺境而已!
江苏省赣榆县墩尚中学(2220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