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李白继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浪漫主义风格,使屈原永远活在了李白的生活和作品里。他们这种人格精神和浪漫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被后来作家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屈原  楚辞  李白
屈原以其人格魅力和创作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的源头之一。虽然屈原早已不在人世,但屈原精神和浪漫风格不会随屈原投入汨罗江,它被飘逸若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继承与发展,李白沿着屈原开辟文学之路越走越远。
屈原与李白有着相似的身世经历,这使李白有了继承屈原的前提。屈原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朝廷的一切政策、文告,几乎皆出于其手。但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嫉妒,趁屈原在为楚怀王拟定宪令之时,在楚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听信谗言“怒而疏屈平”[2]。此后,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请楚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江,而李白才高
八斗、学富五车,虽然才华开始并没有被赏识,但终因道士的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官至翰林[3],可见唐玄宗对李白的信任、重视和赏识。李白的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因此不仅受到同僚的诋毁,还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李白官场极为不顺。在安史之乱发生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但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虽中途被赦,但却终不被重视。也许上天就是喜欢给才子开这样的玩笑吧,让他们的一生坎坷不平。意大利美学家维相说:“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出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的心沉浸在感官里。”[4]屈原和李白都是一个不成功的政治家,也正是政治上的失败使他们变成了“崇高的诗人”。才留下了如此美的文章来启迪我们的心灵,在一点上李白简直和屈原如同出一辙。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李白在人生路上有了屈原做精神支撑,不再孤独。
屈原的忠君爱国、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可谓是一脉相承。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诗人,都怀着一腔热血,要为国为民。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可见其为国为民之心。司马迁说:“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屈原还
把自己与国君比喻成夫妇,以己喻妻,用古代的女子对男子的忠诚来比喻自己对国君的忠诚。为了楚国的繁荣昌盛,他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来劝谏楚君向尧舜学习,以桀纣为戒。后又劝亲贤臣、远小人“维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狭隘”可见其对国对君之爱。即使在楚国以无路可走,他还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住乎吾将返。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6],驰椒丘且焉止兮”回到楚国。他明知道君王不可能再重用他,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楚国。哪怕“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不能舍也”,他爱这个国家,不忍心到别的国家为政。他还提出“美政”思想,主张明君贤臣、选贤任能、罢黜奸佞、修明法度,共建楚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侍其君”却“忠而被疑,信而被谤”遭小人诬陷,无法兴楚国。看着楚国的败落,他疾心痛首,于是“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7]”屈原宁可选择投汨罗江,也对自己的国家不离不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楚国。而李白又何尝不是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乐府塞下曲六首》,可见李白的为国之热情。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都在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李白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后期李白写了好多揭露现实,抨击时政的诗篇,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李白不少诗篇,都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如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还有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李白同情这些劳动人民,批判后期社会,想让唐玄宗能看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改革政治,以实现国富民强。但他这一腔爱国情操并没有改变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打击。“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怎能不见李白对长安的情对国家对人民的爱?李白继承了屈原的爱国情怀,诗比屈原批判现实犀利甚多,在爱国情怀上多多发展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是对屈原的发展。屈原与李白的这种爱国情怀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的勇气,这勇气代代传了下去。
屈原的人格魅力更是伴随了李白一生。屈原的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被李白所继承与发展。屈原高洁的情操,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自比,来说明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可见屈原之高洁。即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节操。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高傲和自信之处。屈原不仅感情激烈,而且正直坦露,他从不会阿谀奉承任何人,也许这就是屈原悲剧一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吧。他的桀骜不拘,高洁不染,从不阿谀奉承任何人,这些完全被李白所吸收。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唱出李白的心声。他绝不会向任何权势任何人低头,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皇家国戚,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唐玄宗,他也从来都没有低过头。“数十年为客,未尝 一日低颜”,[8]“贵妃捧墨、力士脱靴”[9]恐怕也只有李白能做出来啦。他不仅蔑视权贵,而且与屈原一样自命清高,像“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正是他的清高之所在吗?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志士。
李白从屈原那得到的最明显的就是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强烈的主观意识精神了吧!屈原的《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不仅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且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
主义的表现手法。《离骚》中,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写神游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主观意识精神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离骚》里不仅有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有他强烈的主观意识精神。然而李白的诗中也不乏此风格和此精神。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里所描写的天姥之美,与屈原在《离骚》中描写的求神时的美景与浪漫简直是同出一辙。李白以自然之情来抒发自己的浪漫情怀。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度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不都直接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吗?当然里面参透了许多李白自己的主观意识。李白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常有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这一点极像屈原。他们都有着奇特的想象,主观感情丰富。李白沿着屈原的浪漫主义和主观意识精神前进、前进。
两个浪漫的诗人当面对仕途的不顺时,一个选择了投江,一个选择了出世 。虽然两个人的选择看是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不畏权贵,孑然自傲,当然会受到别人的排挤与诬陷。屈原为了自己的高洁与理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世。他感觉这个世界已经无法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人格不能被世之污浊所玷,也许汨罗江才是他精神的归宿。而李白也是如此。当他面对世俗的黑暗时,他选择离开。李白去访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不管世事怎么样,他们都依然保留了自己的高洁,真是难得可贵的。
李白不仅在这些方面影响了李白,而且在其它很多地方都深深影响了李白。屈原不仅深入了李白的文学作品里,更重要的是屈原进入了李白的人格精神里。在这点上可以说李白是屈原最得意的“弟子”。如果屈原在天有灵能看到自己对李白的影响,他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山中答问
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屈原永远活在李白的心里,活在李白的作品里。屈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李白,成了李白的精神依靠;而李白也使屈原的精神存活了下来,使屈原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伟岸。他们的风格与精神也不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消失于漫长的历史中,而是如珍珠一般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亮。屈原的高洁、爱国、承担历史的责任和仕不遇被后世的文人所依靠着,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李白的“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10]
的人格魅力也被后世的文人继承与发展着。他们是文人精神的家园,是他们文学路上的开拓者与启明灯。正是有了他们,中国的文学才别样的精彩。
[1游国恩据《史记·楚世家》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的记载,推断左徒之职仅次于楚最高行政长官令尹。(见其所著《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 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4]  意大利美学家维相的《新科学》
[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皋:沼泽弯曲处。王逸注:“泽曲曰皋。”也指水湾的岸旁。
[7]  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赴水,即投寻
彭咸所在之仙居也。
[8]  任华的《杂言寄李白》
[9]  时大唐受蛮夷入侵,蛮夷遣使之大唐,然大唐举朝中大员无一人识得蛮文,于是有人推荐刚好出游来到首都的李白,言其幼时生于边陲,深通夷文,唐王大喜,连忙有请.白于朝堂之上当众宣布蛮文,蛮使折服,请唐王复文于蛮王,王又请李白,然白散漫惯了,不喜朝中礼节,见贵妃而不下跪行礼,又有惯做奴才的高力士不喜李白,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贵妃怀恨在心,伺机整治李白,但是李白心有七窍,丝毫不露把柄于人,翌日朝堂之上,贵妃又要刁难李白,让其为己写诗,言必用御花园中之国花为题,白言须有酒,王令斟佳酿,白饮七分醉,诗兴大发,一挥而就.随后借酒写檄文,白席地而坐,狂曰须贵妃捧砚,又伸腿向高力士请为之脱靴,唐王急用檄文无有不允,白大笔一挥后便假装醉倒,是夜悄悄逃出都城远游他乡.
[10]  唐·杜甫的《寄李太白二十韵》原文: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
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参考书目:1.《李白全集》  清 王琦注  (中华书局)
          2.《楚辞》  潘啸龙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P5—10
          3.《诗选》 詹福瑞 (河北大学)P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