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制造2025宣传标语


  篇一: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一、《中国制造2025》全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
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
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
  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和企业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
  篇二:中国制造2025介绍+新闻介绍
  中国制造2025规划介绍摘要: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要立足现实,
突出重点,把规划做细、做扎实。“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在某些领域能完成突破,就能为未来打一个很好的基础,让中国制造?十年磨一剑?,十年上一个新台阶!”
  背景当美国人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启动“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宣布,将通过三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从大国转向强国的第一步。20多年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不足3%,如今份额已近1/4。全球近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类都是“中国制造”。尽管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面临劳动力上升等诸多挑战,但制造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仍举足轻重。
  20XX年以来,美、英、德等国都启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和规划,目标就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抢占制造业的国际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自部署,工信部等方面于20XX年初开始着手编制“中国制造2025”,并于今年全国两会前提交至国务院。
  3月2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中国制造2025”,预计将于近期对外颁布。上述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文件,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以及50多名院士编制,核心在于提出中国建设
  制造业强国的三个十年“三步走”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文件将明确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来解决中国制造业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主要形式是由政府主导,在现有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产业联盟来推动。
  虽然近些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提到“中国制造”,人们还是会想到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大而不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明表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是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划指引,是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新常态中指明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产业如何抓住机遇进行转型升级,董明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是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划指引,是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新常态中指明发展方向。工业是服务业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服务业则是工业的战略取向。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其创新之处在于:通篇贯穿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容,重点实施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发展、高端装备创新五大
工程,编制高端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绿皮书。
  《中国制造2025》为什么?
  一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各国都相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进,中国政府在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也需要一个应对的蓝图。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制造业发展都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比如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兴发展国家的产业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中国作为第一制造大国,也需要有应对的措施,来提升自身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许多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具有了全球的竞争力。
  我们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是资源效率利用比较低,能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
  四是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能力比较差。
  《中国制造2025》干什么?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中国制造2025》怎么干?
  一是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我们需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改变它原来的隶属关系,在现有的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来承担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市场化的组建,阶段性地形成成果。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很大,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位,有些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生产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产能扩张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
  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通过智能制造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工业强基工程。中国制造业落后,很大的一个是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比
较落后,我们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四是绿发展工程。我们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是环境和资源,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以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中心任务。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发展在工业领域里有许多重大任务,因为工业占整个我们国家能源消耗的73%,在节能减排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潜力和空间。
  五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有一些工程我们已经在做,比如说“核高基”、互联网、数控机床、大飞机等专项,我们还要推进一些新的专项来启动,以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发展蓝图: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
  ——新型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 
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工业互联网”概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提升服务业支撑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支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XX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预期达到2.2%。
  积极推进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后补助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推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等。
  国泰君安报告认为,“中国制造2025”可能涵盖五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而制造业、服务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则体现在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制造业向下游延伸,二是制造业向上游拓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将内部服务业推向社会,变成社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外包享受社会服务。”董明表示。
  董明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在此带动下,国内一大批制造业公司将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互联、集成控制、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五个核心环节均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射频识别、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机床、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9大行业均有望受益。而跨界和融合,则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关键。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都受制于人,而要成为制造强国,就必须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
  篇三:《中国制造2025》全文版目录增加版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国发〔20XX〕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
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本文有删减)
  国务院20XX年5月8日
  目录
  中国制造4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4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4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5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6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创新驱动。..............................................7
  ——质量为先。..............................................7
  ——绿发展。..............................................7
  ——结构优化。..............................................8
  ——人才为本。..............................................8
  (二)基本原则。................................................8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8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8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8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9
  (三)战略目标。................................................9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9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9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
  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10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11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1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11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12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12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12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13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13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14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14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14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15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15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15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16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16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16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17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17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18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18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18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19
  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19
工厂标语  (五)全面推行绿制造。.......................................20
  加快制造业绿改造升级。...................................20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20
  积极构建绿制造体系。.....................................21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21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1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22
  3.航空航天装备。...........................................23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23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23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4
  7.电力装备。...............................................24
  8.农机装备。...............................................24
  9.新材料。.................................................24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25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25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25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26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26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26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27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27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7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8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28
  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28
  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9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29
  四、战略支撑与保障.................................................29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30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30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31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31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32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33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33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34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
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
  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