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竖起龙江医派旗帜
作者:姜德友
来源:《奋斗》2014年第03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既代表了各地中医学术特和诊疗水平,同时也描绘了地域文化特点,是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如今,在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家族中,正冉冉升起一颗新星”——龙江医派。2012年,龙江医派入选全国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龙江医派丛书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龙江医派日益成为黑龙江省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对此,我心中充满自豪与喜悦,充满无穷的干劲、不竭的动力。我时常感觉,自己的生命已经与龙江医派融为一体,而这项事业,也值得我倾尽一生的心血去奋斗、去拼搏、去奉献。
        缘起:寻梦龙江医派
        1977年,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我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从此走入杏林,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多年从事中医教育、临床、研究工作,对中医的热爱日益加深,但身为龙江中医人似乎总觉得有所缺憾。2009年,我应邀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中医学术流派研
讨会。席间听到各个学派代表的发言,我突然明悟了藏在心底深处的那一丝缺憾:南方各省市中医以医派为旗帜,交相辉映,深入人心,相比之下,黑龙江中医虽久负盛名,但始终没有自己的名头,叫不响。于是,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们也应当有蕴涵黑土特、代表龙江中医人的学术流派,从此,飘扬的旗帜“龙江医派四个字便深深地埋在我的脑海里!
        2010年,恰逢黑龙江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医药大学的创始人高仲山先生百年华诞,学校责成我半年内完成高仲山学术经验汇编,以缅怀高老。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一摞早已泛黄发霉的高老手稿。我平时对灰尘极为敏感,夜以继日地研究、整理资料,让我罹患了霉菌性气管炎,久咳不止。辛苦付出终有所得,《龙江医派创始人高仲山学术经验集》如期完成,引起强烈反响。我也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龙江中医的宝藏,龙江医派的学术体系在抢救挖掘整理研究龙江中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渐渐成形,并日益丰满和不断完善。
        奋斗:打造龙江医派学术文化品牌
        “龙江医派名词概念的提出,犹如一石投湖,在中医学术界激起层层涟漪,人们渐渐地开始关注这具有黑土烙印的学术和文化资源。继续扩大龙江医派的学术影响,同时将其打
造成广为人知的黑土文化品牌,成了我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中,准时机向与会学者推介龙江医派。同时不遗余力地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向百姓介绍龙江医派的形成背景、学术思想、诊疗技术、特优势等。尽管劳心、劳力、劳神,但省直各部门和各界人士的支持,龙江百姓的鼓励,令我倍感欣慰和振奋,也更加坚定了我倡导和传播龙江医派的信心,并更有激情。
        传承:培育英才,让梦想走得更远
        一个学术流派要得以传承,首先要有纵深和系统的理解。为此我从龙江医派的学术、文化、教育等多维度进一步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指导博士生完成了伪满时期滨江省龙江医派学术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填补了伪满时期中医学术界的空白,受到学界好评。
        鉴于当前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薄弱、对中医兴趣不浓等现状,我们冠名龙江医派杯,举办多场知识竞赛。基于近年来围绕龙江医派所做的大量工作,2012年龙江医派被遴选为全国首家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为各地有志于发扬龙江医派的中医人提供发挥特长和优势的平台。为了凝聚省内中医英才,我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学术流派社团组织——黑龙
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帮助青年中医学子夯实学术基础,放飞他们的梦想。
        泱泱龙江水,哺育我拳拳赤子情。对龙江医派的执着和坚守,正是源于我对龙江黑土的深情和对中医的挚爱。我愿竭尽全力,点燃龙江中医的梦想,倾注终生心血来浇铸龙江医派的辉煌,让龙医大风唱响中国,让龙江医派的旗帜,在黑土地上空高高飘扬。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黑龙江省第九届十佳公仆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