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班主任管理班级经验4篇
寄宿制班主任管理班级经验第1篇
      寄宿制学校就是为学生提供饮食和居处条件的学校,目的在于为外出打工或双职工这类因工作原因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们解除后顾之忧。大致可以分为:教学、活动、饮食、住宿四个部分,在学生住宿这一部分,除了需要比较完善的硬件设施作为优质生活的保障外,更需要优质的服务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们住的舒心。优质的服务从何而来,这就得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的以寄宿学生为主的私立小学,住校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的90%。寄宿制既是学校办学的一个优势,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所以,寄宿制里生活部管理的优劣,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下边就我对xx学校生活部的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组织健全,领导有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校有一个善于学习、勇于改革、务实创新、作风民主的四好领导班子,成立了下属德育
处的生活部,并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生活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由于学校规模较大,为了把管理工作做的更细,生活部还实行分楼层管理,由每层楼的生活教师内部推荐一位工作能力较为出的生活教师担任本层楼的楼长,由该楼长直接参与对本层楼宿舍的管理,而生活教师则具体负责自己宿舍的管理、卫生、安全工作。生活部主任、楼长、生活教师各有各的工作职责,各施其职,井井有条。
      生活部的整个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与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列入了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下,生活部主任再根据生活部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然后经过楼长会议讨论通过,最后定稿、推行。这样便有力的保证了工作开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师资队伍素质优良,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寄宿制学校中的生活教师具备双重角,既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等各种习惯的艰巨任务,所以可以说生活教师既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教育者。所以,我们的生活教师除了要求较强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过硬的生活辅导教育技能。
      学校的生活老师全部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而来。在招聘时都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会说普通话,有教育小孩的经验,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招聘程序经过了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老师们报名、笔试、面试,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层层考核,择优录取。新招聘的生活教师先进行规范而严格的培训,达到相关合格要求才予上岗;而且还有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才能签订聘用合同。
      为了提升生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力争把工作做的更细、更好,学校经常组织对生活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首先,每个周周四第二节课时间定期召开由分管校长组织的全体生活教师工作例会;其次,管理员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定期召开楼长会议;第三,楼长根据学校安排或者具体某一问题对本层楼的生活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培训内容范围广,涉及了各种法规、制度、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卫生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等等。通过这些规范、严格的培训,使得我们的生活教师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为更好的辅导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寄宿制班主任管理班级经验第2篇
    1.了解学生是前提
    寄宿制学校的学情和走读制学校学情是不同的,学生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一般一大周才能休息一次。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长时间不间断学习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学生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心里变化,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同时要求班主任多思考,力争为学生指导、创设出一条合理的释放途径,用合适方的式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到倾诉对象,发泄的地方。疏导得及时得当,学生就会得到及时调整;反之,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必须是一个细心的、拥有耐心和爱心的人。
寄宿制
    2.常规管理是关键
    2.1 建立家校合育新机制。
    2.1.1 加强联系,为学生建立信息簿。我校的寄宿生中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即使是双休日回到家中,见到的也只是爷爷奶奶。俗话说:隔代更比一代亲。老一辈子的人吃了许多苦,所以他们都不愿意让孩子再过那种苦日子,于是在生活上便百般呵护。孙辈们回家的这两天,爷爷奶奶们基本上都是嘘寒问暖,好吃好喝地一个劲地招待,然后在孩子返校时给足了零花钱;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究竟怎样,学习成绩到底如何,他们却很少
过问。而孩子的父母远在千里,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因此感情也日渐疏远,与孩子的关系冷淡。此外,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寄宿生中也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的。
    2.1.2 沟通情感,为家长设立开放日。定期举行开放日系列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活动。
    为家长开放课堂。孩子在课堂表现怎样?老师讲课是不是很精彩这些都是每个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开放日,我校尽可能邀请更多的家长参与听课活动。虽然大多数家长不是十分懂得课堂教学,但他们可以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教师、对学生以及对学校管理的各种看法和意见。
    2.1.3 家校联手,为教育搭建直通车。
    (1)手机短信互动。现代化的即时通讯手段在家校的联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互动交流。手机短信的互动为家校牵线搭桥,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沟通,即时交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地联系起来,互相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的表现,从而便于家长与教师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和疏导工作。
    (2)举办教育讲座。学校每学期都要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开展专题讲座。比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何做称职的家长》等,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讲座的举办,拓宽了家长们的教育思维,使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2 培养几种能力。
    2.2.1 生活自理――培养学生自主的生活技能。寄宿小学这种育人环境最适宜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生活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劳动技能活动中实现生活自理。为此,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会叠被子、会摆物品、会理床铺、会更衣;一切物品摆放有序,会刷洗鞋袜,能布置自己的寝室;自己的碗筷自己洗。
    2.2.2 学习自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寄宿学校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如果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模式:①阅读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要求,指定好阅读的文章,
让学生时间去图书室查阅读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研究式。即教师提出一些能够拓展课本知识且让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做实验,或做社会调查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报告。③自讲式。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一些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待上课时在班级上公开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予以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
    2.2.3 行为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每个学生在道德与纪律方面都能做到自我控制言语、行为,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在生活中能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逐步认识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意义。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寄宿前养成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不良习惯,但在我校寄宿生活的不断熏陶、潜移默化之下,他们逐渐开始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明辨是非,富有正义感,能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在行为上能够做到适度自制。作为一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同学间难免会有些小矛盾、小摩擦,可寄宿生活让他们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大度,这样即使有一些小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2.3 细节定成败,赋予精细管理新内涵。班主任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而学校常规管理则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更是确保学校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的对象是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所以班级常规管理更需要做好细字文章。
    3.了解学生承受心理,晓之以理
    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同学们可能都想给我这个新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表现都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一些不太好的方面便呈现出来:有些同学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有些同学的行为习惯不是很好等。心理学相关知识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处在自尊心孕育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教育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对这些不太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个别同学的不太好的行为,老师应该私下里提出委婉的批评,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刺伤其自尊心。
    4.了解学生进步心理,树立榜样
    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就是老师的左膀右臂,班上的一切事情都
要靠他们的配合。班干部选择对班集体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刚接手这个班级,对班级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就还是用以前的领导班子,他们给了我很多感动和惊喜。记得有一节课,由于老师临时有事没有来得及调课,上课十几分钟了才有老师告诉我。我心想:这下糟了,教室里面一定乱成一锅粥了。我赶紧向教室跑去,出乎我意料的是,教室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课代表正在教室里像个小老师似的领着同学们读书,同时还有几个班干部在教室里面协助管理纪律。我站在教室外面,默默地看了十几分钟。我被她们的认真感动了,这是我的一个意外收获,我真正认识到学生们身上出来的积极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由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我发现表扬事实上比批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