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历史典故和地名的由来,以及地理地貌。(更新中,欢迎大家指正)
楼主
wooxooo 发表于 搜房网 - 大连业主论坛 - 格林翠庭
 
大连:
见于史籍最早的称呼是三山。东汉著名学者邴原从中原来辽南避难,止于三山(见于今《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这里的三山,即指大连湾外的三山岛,泛指今大连湾一带。唐朝初期,大连称三山浦。据《新唐书·高丽传》记载: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诏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欲,储粮械于三山浦、乌湖岛(现在的山东省辖属的城隍岛)。唐朝中期,大连称:青泥浦。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十七年),当朝著名宰相贾耽在《道里记》中曾记载:通师一附登州东北海行……,北渡乌湖海(今城隍岛至旅顺老铁山)东至都里镇(今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过青泥浦。这里的青泥浦,即指今大连市中心青泥洼桥一带。昔日这里是一片淤泥海滩,从海上向陆地看,呈乌,故称青泥浦。明清以来,
大连始称青泥洼。时至今日,现在的大连火车站一带仍称青泥洼。关于大连地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但近年来,较为趋于一致的意见是由大连湾而得名。大连湾之称谓,民间称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明万历时就已有大连湾的称呼了。大连湾称呼,见之于文献的是以1860年英国人约翰·瓦特测绘的《英国海图》,即《辽东大连湾海图》,公元1897年(清光绪五年)1028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呈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曾记载:即留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时常出洋赴东、奉交界之大连湾与沿海口岸驻泊逡巡,以壮声威。这是较早见之于我国官方文字里的大连湾称呼。18998月,帝俄宣布大连市建设宣言,并将这个城市命名为达里尼市,意为遥远的都市去睡觉的英语   日俄战争后,1905211日,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部命令废达里尼,改称大连
付家庄: 
  山东蓬莱的一个付姓渔夫在出海打鱼时遇到狂风暴雨,被打到大连的海边,回不去了,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青泥洼桥:
  原先是海边,经过几千年海水退化,形成了一个洼子,后来被人们填平了。眼部整形手术


泡崖:
  以前有南泡和北泡之分。南泡:郭家街(飞机场)、北泡:泡崖(大家的最高点)
  最早来住的是姓金的人家、后来又来了牛家、王家。

飞机场原先是个大水坑,日本人统治时期,雇人把水坑填平,修了飞机场。

香炉礁
  也是一个海边,因一户人家做香炉(用于烧香拜佛)而得名。另有一说法 我觉得挺靠谱:
香炉礁名称源于大连造船新厂(现大连船舶重工)海边一块高达15米的礁石,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
1973年,船厂修建船坞时,高大的香炉礁被炸掉,只留下了今天这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友谊街:
  以前的狗房子,日苏时期用来养军犬的地方,苏联来了就改名为友谊街了。

车家村
  一个姓车的人家开了个大车铺,做打马掌的生意!

星海公园
      最早叫星个浦(是日本人给起的)

西岗区:故名思意,一个岗子。最早的大连市中心区域是在青泥洼,而西岗因为是在市中心西面的山岗(现北京街电车站南,西岗消防队一带),所以取名西岗

大同街:在早叫富幸里

大众电影院:大众京剧院。

南关岭
其实在大连北边,是金州人叫的。
金州南有一关,名:哈斯汗,满语意栅栏。金州人叫南关。关外大山就叫南关岭。
哈斯汗关分前关,后关。为明时防倭所设,有一段叫土城。关不在,地名还在。
此关不长,却连接俩海,东海和西海。这里是陆地最窄处
老虎滩:都说是山的形状像虎头卧海,其实在早年间大连还少有人家的时候 大连作为千山余脉的延伸 也是 荒草凄凄 野兽出没。动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山间水泡也是一个接一个,现在明泽湖啊 冬天的冬组词老鳖湾啊 泡崖等等只是遗留。老虎滩其实真的是有老虎出没的一个所在。
保护设置寺儿沟:
if(picResCount>0){ 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发明专利申请书
"); }
 
  寺儿沟地处大连最东端,东、北两边靠近黄海,西边与荣民街和春和街道为邻,南边连接转山街道,面积52平方公里,这就是现今的春海街道。
  寺儿沟的名字始于20世纪初年,当年沙俄在大连修建港城,急需一批熟练的建筑工人,尤其是海港建筑技工。那时旅顺口有一批旅顺军港修建者,居住在水师营寺儿沟一带。俄国人把他们征调到大连,全都聚居在离港口不远的东青泥洼海边。人们问起他们是哪里的人,他们便说自己是寺儿沟的人,日久天长这样说来说去,人们便习惯把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寺儿沟。这便是大连寺儿沟的由来,其实它是水师营寺儿沟的延续。
  寺儿沟是大连劳工的聚集地,这是它的一大特点。日本人福昌华工公司经理相生由太郎为了控制劳工,在这里修建红房子,专门用来收纳码头劳工,成为两万劳工的栖身之所。红房子东边有一个穷汉岭,在棚厦里住着上万名来自山东的穷苦农民。他们有的和红房子劳工一样,在码头当装卸工,有的做商贩、捡破烂,过着社会最低层的生活。这里是大连四大贫民窟之一。
  日本殖民统治初期,这里属老虎滩会寺儿沟区。193712月,随着城区扩建,划归大连市东山、汐见、日出、千代田町。
  解放后,大连市政府组建寺儿沟区,195012月划归中山区,寺儿沟划为春海街道,设23个居民委,居民4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东海明珠、蓝海洋、碧海蓝天、北斗家园、环海公寓等高层建筑遍布其间,海之韵广场和东山公园已经成为大连的一个新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寺儿沟是历史的产物,提起它总是伴随着抹不掉的贫穷和苦难的阴影。作为地名寺儿沟已经淡化了,现今只有车站尚且用这个名称,其他地方都不见了,但是作为大连人不应该忘记它,大连的开建和发展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只是一个不究根源的说法,寺儿沟本身原有一座寺庙位于两山之间的山沟中,早已荒废不知年代和供奉。寺儿沟是代之这一地区。
马栏子:据说唐代大将薛仁贵伐高丽,驻兵于此,按此推测应是唐军养马所在。
甘井子:转载
采自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站前甘园社区
昨天,曾任大连市甘井子区地名办主任的74岁的王治业说,20多年前,他先后七八次寻甘井子的。现在,这口井已经成为到甘井子公园里的一口仿制井。他井这么多年,也追出了有关甘井子的美丽传说。
老甘井子的那口井哺育过梁、王、姜、刘四姓氏
四五十年前,这口老井被70多户居民公用,一共养活着300多口人。
王治业说,他虽然就住在甘井子,但此地是新甘井子,老甘井子指的是现在的工兴路以南。为了寻老甘井子的这口井,王治业二十多年前就到甘井子附近查阅资料,遍访老井。
1979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开始的时候,王治业就开始寻老井。当时,他们到了一位叫梁学德的90多岁的老人,在梁学德的带领下一起寻老井。王治业等工作人员查证,这口老井就在甘井子河旁,就是现在的工兴路与甘井子河交汇处的南侧,这口井的水源正来自于甘井子河。此后,王治业又趁两次地名普查等机会去探访,前后一共去了8次。
昨天,王治业对记者说,在老甘井子码头附近,清朝时那里曾建有黄山炮台,甘井子原来叫黄山嘴子。据王治业考证:四五十年前,甘井子的这口老井曾为梁、王、姜、刘四大姓氏家族的70多户居民公用,一共养活着300多口人。30多年前,因为该路段改造,这口井被填死了;前几年,甘井子公园又仿制出了这口井,作为一个景观供人参观。